-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府之国起源和形成初探
天府之国起源和形成初探
一、“天府之国”愿景的萌芽起步
成都和成都平原在秦汉时期正式发展形成为“天府之国”,具有极为久远的渊源和深厚基础。
成都平原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作为四川盆地核心区域的成都平原,加上邻近和周边丘陵低山区,幅员广袤,生存回旋空间大;平原、平坝土地平旷肥沃,河流湖泽密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多样,很早以来就宜人宜居宜业。因此,这一带不仅是我国文化和文明起源最早的地方之一,而且历来是长江上游、大西南地区的文化和文明中心。
关于以成都为核心的蜀地历史,现存记录分属于两个文献系统:中原文献系统和蜀地本土文献系统。前者以传世文献中最早的《尚书?虞夏书》为首,记载较早而零散。后者成书年代较晚,现存最早的相传是西汉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明确记载了先秦蜀地经历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这些记载,过去多认为仅仅是传说,无法验证。随着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长足进展,人们认识到,即使是传说,仍然包含了大量珍稀真实的历史信息。如《尚书》讲大禹治水时,曾于“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继而“沱潜既导,蔡蒙旅平”,反映大禹时代先民治水之迹广及长江上游。《史记》也记载黄帝与蜀地土著西陵氏之女嫘祖联姻之事,而《华阳国志》则称古蜀“肇于人皇”。这几条关于成都平原和四川的传说记载反映的历史非常古老,发生在四五千年前。
这些古老的传说并非古人虚构,而是包含了真实的历史素地。成都平原近年来一系列考古发现揭示,与上述传说内容大致同期的宝墩文化的开端已经距今四五千年,其古城群中最大的新津宝墩古城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东亚大陆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它周边的成都平原上还分布着三星堆遗址(一期)和都江堰芒城、郫都古城、温江鱼凫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等古城遗址,以及晚些发现的大邑高山、盐店二古城。这些古城面积分别在十万至三四十万平方米之间,规模都相当可观。由此可见,成都平原上至少距今4500年的时候,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分层的聚落网络,说明当时成都平原的人气已相当旺,文化相当繁荣发达。如果说宝墩文化大体上可以印证五帝时期,那么岷江上游考古发现的营盘山遗址,距今五六千年,则可以延伸到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这些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蜀地亦即后世“天府之国”的范围内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大禹时代之后,蜀地进入了相当于中原夏商周三代的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诸朝,属于文明时代早期。与之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著名的三星堆、十二桥-金沙文化等一系列遗址,这是成都平原上古代文化第一个辉煌时期。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所代表的文明,是那个时候地球上最发达的文明之一。三星堆遗址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是当时东亚大陆规模最大的聚落之一。三星堆文明最令人瞩目的发现之一,是遗址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青铜人(神)像,其发式服饰的多种多样,生动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史籍中古代西南地区族群众多、支系纷繁、杂居聚居的复杂情形。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器物可知,这些数量众多的青铜器,连同大量精美的玉石器和金杖等黄金制品,反映出古蜀王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宗教信仰的发达。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首次在政治上正式与华夏融为一体。
秦举巴蜀前,《战国策》记载了秦国君臣对统一天下战略的一次激烈讨论。大臣司马错指出,蜀地富饶,如先兼并之,“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认为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天下并。秦兼并富饶的巴蜀地区,几乎使秦国的经济基础扩大了一倍,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最终在战国末年的统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先秦时期的成都平原,经历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金沙文化等时期的长期发展,“成都”作为区域性中心都邑之名也大致在秦举巴蜀之际出现。凡此种种,均标志着以成都为核心的这片广袤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东亚大陆最灿烂的早期文明之一。不过,从十二桥遗址的严重水灾遗迹、文献中望丛之际曾持续存在过“若尧时之洪水”的记载可知,其时的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尚未达到“水旱从人,不知?馑”的“天府”标准,但是,“天府之国”的愿景已经萌芽、起步。
二、秦代奠定“天府之国”基础
秦举巴蜀后,立即开始有计划地将成都和成都平原建设成为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为此,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首先是政治上把蜀王贬为侯,“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守。”正式在蜀地确立了秦制。其次,针对“戎伯尚强”的局面,“乃移秦民万家实之”,逐步改变了蜀地的人口结构,巩固了秦的统治。
与此同时,秦在以成都为核心的巴蜀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最早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就是筑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筑城之举始于公元前311年,史载张仪和张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