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师道佐国扶命政道观特点和意义研究
天师道佐国扶命政道观特点和意义研究
摘要: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形成了“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承认王权在“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中的至上性,这一主张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标志着道教从此摒弃了原始道教那种试图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开辟了道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君权至上为基础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教;天师道;政道观;寇谦之:陆修静;佐国扶命;道俗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4-0021-05
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和陆修静不约而同形成了“佐国扶命”新的政道观,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国”与“命”,或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存在着的紧张和冲突,这一政道观具有明显的“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铺平了道路。天师道“佐国扶命”的政道观标志着道教改变了过去原始道教试图建立独立的宗教理想社会的主张,显示了道教在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态中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性。
一、天师道“佐国扶命”的政道观
天师道“佐国扶命”政道观是对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王权的政治需要和儒家伦理道德主张的主动回应。在《老君音颂戒经》中,寇谦之借老君之口,正式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曰:“谦之汝就系天师正位,并救生民佐国扶命,勤理道法,断发黄赤,以诸官祭酒之官,校人治篆符契,取人金银财帛,众杂跪愿,尽皆断禁,一从吾乐章诵戒新法,其伪诈经法科,勿复承用,”《魏书?释老志》亦载老君要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槭祝?而加以服食闭炼……”川旨在废除三张伪法,强调“老君”信仰和“新法”的权威性。陆修静主要以“科律”清整南方天师道,提出了“罢诸禁心,清约治民”的主张,试图通过“神不饮食,师不受钱”的新约,达到“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的目的。经过寇、陆的清整,天师道洗刷掉了过去因五斗米道主张“道治自救”和太平道用“黄天”取代“苍天…造反”而在社会政治与文化正统眼中的“妖教”异端特征,道教的社会政治形象大为改善。
“佐国扶命”的主张是天师道合法生存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从文化角度看,以“夷夏之争”的历史事件为代表,道佛两家展开了全方位的文化竞争,道教援儒入道,自觉与儒家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保持一致,“佐国扶命”的主张与佛教的“不尊王者”的主张相比,显然更容易得到儒家的同情;从政策层面上看,天师道对世俗朝廷实行禁限“妖道”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回应。魏晋以来,鉴于太平道造反的历史教训和当时南方各民间道派,如“帛家道”“李弘道”、西晋的陈瑞和李特C2,,朝廷不断加强对“左道”的镇压,同时长期对“左道”实行禁限政策,如东晋的孙恩和卢循等与朝廷对立的现实西晋司马炎在即位之初(265年)即继承曹魏对道教的“圈养”之策,下旨曰:“……末世信道不笃,僭礼渎神,纵欲祈请,曾不禁而远之。徒偷以求幸,妖妄相煽,舍正为邪,故魏朝疾之。其案旧礼,具为之制,使功著于人者必有其报,而妖淫之鬼不乱其间。”北魏太和“九年春正月戊寅,诏禁图谶秘纬及名《孔子闭房记》,留者以大辟论。又诸巫觋假称神鬼,妄说吉凶,及委巷诸非坟典所裁者,严加禁断”。显然,“佐国扶命”的政道观有利于消除道教与王权和儒家之间的摩擦。
天师道“佐国扶命”的政道观为其成为政治与文化正统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儒学的社会影响大为降低,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势注引《魏略》序云:“从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L5l虽然魏晋南北朝各代对儒学各有扶持,但儒学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不复再来。吴雁南等人研究认为:“三国两晋时期,经学都有所恢复,只是与两汉经学的盛况相比,不免黯然失色。”,‘l经学远离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动荡之际不敷实用,取而代之的是曹魏的“名法”、魏晋玄学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异军突起,曹魏重视“名法”,主要是因为封建王权重构世俗社会秩序的需要,魏晋门阀士族兴起“玄学”之风,援道入儒,谈“有”讲“无”,辩析“名教”与“自然”优劣,实际上是对“经学”僵化思想的反动,也是对门阀贵族生活方式进行合理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激烈,魏代汉、晋代魏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朝的“改朝换代”都具有“宫廷政变”的特征,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