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陈兴远煤矿探水设计方案.docVIP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陈兴远煤矿探水设计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陈兴远煤矿探水设计方案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陈兴远煤矿 探放水设计 地测科 2013.1.1 目录 TOC \o 1-1 \h \u HYPERLINK \l _Toc26862 一 矿井水文情况 PAGEREF _Toc26862 2 HYPERLINK \l _Toc11502 二 矿井突水预兆 PAGEREF _Toc11502 16 HYPERLINK \l _Toc17443 三 矿井探放水人员组织 PAGEREF _Toc17443 17 HYPERLINK \l _Toc19931 四 探放水方案 PAGEREF _Toc19931 17 HYPERLINK \l _Toc15576 五 施工工艺 PAGEREF _Toc15576 18 HYPERLINK \l _Toc7392 六 探放水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7392 20 HYPERLINK \l _Toc16762 七 工作准备 PAGEREF _Toc16762 21 HYPERLINK \l _Toc25221 八 避灾路线 PAGEREF _Toc25221 23 一 矿井水文情况 1位置和交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芦草沟煤矿位于碱沟煤矿与小红沟煤矿之间的芦草沟河东岸,其西以芦草沟河为界,往东约1千米为矿区东界,东西长0.25-1千米,南北宽约0.35-0.83千米,面积约0.6平方千米。为不规则的长方形。 井田西北距米泉市13千米,西距乌鲁木齐市34千米,井田内有沥青路面与乌~奇公路相接,井田以西北2千米处有通往西站至铁厂沟露天矿和石化总厂的铁路专线,交通极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2.水文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八道湾向斜(M2)南翼,含煤地层部分隐伏于第四系冲积层之下。海拔+760-+876米,平均标高+820米左右,比高一般50-100米,形成本区低山丘陵的地貌景观。 井田内地表水系较发育,芦草沟河自南向北流经井田西南部,为常年性流水河,为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之一,据我队1981年-1982年观测资料,地下水迳流量7977.94m3/d,渗失量221×104 m3/a,其洪流量资料见表6-2-1及6-2-2。          主要沟谷洪流量资料表    表6-2-1 沟谷名称 洪流量(m3/s) 出现日期(年) 流域面积 (km2)  洪水标高(m) 上游站/下游站 备注  芦草沟    76.40   1978 172  771.20   690.39  洪流量量引自《米泉县水资源调查报告》洪水位系实测。                 河流观测流量统计表             表6-2-2 观测 站名 年 份 月平均流量    (m3/s) 年平均流量 (m3/s) 年径流量 (104m3)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芦草沟上游 1980 0.069 0.283      81年6月站点移位,年径流量系81年6月-82年5月。 1981 0.223 0.260 0.291 0.083 0.016 0.068 0.037 0.031 0.062 0.159 0.141 0.190  0.113  356  1982 0.170 0.171 0.173 0.101 0.055 0.052 0.058       芦草沟下游 1980 0.090 0.333  0.043  135  年径流量按81年6月-82年5月计算。 1981 0.184 0.266 0.223 0.040 0.037 0.030 0 0 0 0.133 0.082 0      1982 0 0 0.214 0.056 0       本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246.71mm,蒸发量平均2229.50mm,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相对较弱。 井田地层时代为侏罗纪,侏罗纪砂岩构成煤系地层基底,为裂隙不发育的弱含水层。煤系地层主要由砂岩、粘土岩和煤组成,地下水以裂隙水的形式赋存其中。第四系由北向南加厚其底部砾、卵石层直接复于煤层之上,含水丰富。 主要含(隔)水层叙述 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含水层(H1) 分布于芦草沟河谷及谷底中,源于山麓,井田内河谷宽度逾1000米,系基座阶地,其上覆约5米厚的黄土状亚砂土为农田,下伏砂砾石为含水层,含水介质多呈次圆状,成分复杂,泥砂混集,在芦草沟以西砾径以2-15mm居多,以东则以50mm为主,实测平均水位埋深13.59米,据区外芦草沟中部向斜南侧水5钻孔抽水试验表明,当S=1.80米时,Q=1.6311l/s,q=0.906l/s.m,K=9.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