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王道理念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王道理念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孟子的王道理念是?鸸?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针对战国中期霸道横行的现实所发明,以民贵君轻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要义,提出推恩及民为其抽象实践法则,最终要达到民富且教的人间盛世。王道理念就是孟子通过王霸之辩,民贵君轻,推恩及民,民富且教四个有机联系环节所构建的内在逻辑自洽的政治理想范型。在当今社会,思考探讨王道理念当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孟子;王道理念;内在逻辑;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4-0088-06
“王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篇内容乃是指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访于箕子,箕子陈述治国安民之大法,其中在第五项皇极中,陈述王道不应偏私、不偏不倚,这样的话,王道自然平易可行,既正且直。这说明“王道”的原始含义就充满着“德政”与“仁政”的道德意味,代表了一种道德政治之理想。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王道”这一概念,但是其高足有若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先王之道即是代指王道。实际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正是对王政气象的初步表述。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旗帜鲜明地正式提出王道理念以抗衡战国霸道横行的现实状况。孟子王道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伟大的政治价值理想,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儒家政治思想观念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孕育和衍生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思想变迁历程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王霸之辩:王道理念的正式提出
王、霸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来了,其后孔、墨也都使用过王、霸概念。在孟子之前,王与霸并没有明显的对立,只是在政治上有所区分,王指统一的君王,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王与霸都是被肯定的,没有政治路线的含义。在中国历史上,最先把王与霸作为不同的政治路线概念而使用的是孟子[1]。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辩”肇始于孟子。孟子不满于当时诸侯国君任用刑罚、争地杀人的霸道政治,他高举道义旗帜,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王道理念据以制衡霸道,尊王而贱霸,从而使王道与霸道从统一天下的不同路径衍变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政治路线和价值理念,二者在理论内涵上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所谓王霸之分,首先是德力之异。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霸道是“以力假仁”,主张对内任用刑罚推行法令,对外依仗其军事武力,强取豪夺,攻城略地;与此相对,王道则是“以德行仁”,主张施行仁义,对百姓进行礼乐教化。在孔子那里,德力之异恐怕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对于孟子来说,两者则为性质完全对立的两极,其最初用心与发挥的实际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断不可有丝毫混淆。霸者“以力假仁”,其为政最初用心并非有志于仁,他不过是假借仁义之名行征战自利之实,而老百姓在暴力胁迫下显示出来的“服”,“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而崇尚道义的王者,则“诚”于仁,其志不在“服人”,老百姓却“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不仅如此,王道与霸道实际效果的迥异,从其治下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风貌中也可以窥见端倪。孟子说:“霸者之民?O虞如也,王者之民??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霸者“所以致人?O虞,必有违道干誉之事”[2],不若王者以仁为出发点,凡事依循天之正道而不施小惠,就像天地对万物的负载,人民没有感受到特别的照顾,所以表现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一般广大自得的样子,这是自然而然、毫无造作的。在王者德业的照护下,老百姓日迁其善而不自知,这种王者“上下与天地同流”,“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的政治样态正与《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揭示的“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王政气象遥相呼应,集中体现了儒家王道的至治境界,而这又岂是“小小补塞其罅漏”的霸道所能相比的?
除此以外,在孟子的眼中,实行王道不仅是平治天下最好的办法,而且是最容易成功的办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孟子?公孙丑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