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利用影响
浅析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利用影响
摘 要: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栽培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密切联系。其中,水稻是较为重要的一种粮食类型,其在维持正常粮食供应上发挥重要作用,属于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笔者主要分析在不同生态背景之下栽培方法对于水稻的实际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希望为提升我国水稻生产发挥一定经济作用。
关键词:生态条件;栽培方式;水稻;产量
在实际生产和实践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和产质,寻找合适的栽培方式是其中较为主要的方法之一。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当前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水稻的栽培方式转变成为机器和手动等相结合的发展局面。尤其在近几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资源进入到城市中,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弱,出现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因此,如何提升劳动效率成为当前水稻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下为笔者以四川省某大学研究院为例,对不同生态条件栽培方式之下水稻的产量与生育期方面利用影响的简要分析。
一、实验的材料和方式
1.材料
选择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II 优498作为实验对象,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不育系II-32A、自育恢复系蜀恢498 。
2.地点
2010年、2012年在四川选择三个实验地点,三个不同地点的相关资料如下表1。
表1实验点分布状况和气象资料
生态地点 秧龄(d) 分布 气象条件
经度(E) 纬度(N) 海拔(m) 全生育期 日均
积温(℃) 降雨量(mm) 日照时数(h) 温度(℃) 降雨量(mm) 日照时数(h)
2010
地点1 30
50 104°
17′ 30°06′ 394 3286.5
3595.0 666.6
650.0 460.1
471.1 22.1
22.2 4.5
4.0 3.1
2.8
地点2 30
50 103°84′ 30°77′ 557 3479.2
3666.6 730.3
732.2 512.1
552.1 22.3
21.3 4.6
4.2 3.2
3.1
地点3 30
50 102°97′ 29°97′ 594 3735.3
3927.8 1805.1
1856.3 512.1
544.4 23.0
21.8 11.0
10.3 3.1
3.0
2012
地点1 30
50 104°17′ 30°06′ 394 3570.0
3721.3 438.2
453.2 658.1
712.2 25.0
23.5 3.0
2.8 4.5
4.4
地点2 30
50 103°54′ 30°51′ 555 3601.5
3800.2 777.0
755.8 652.3
718.5 22.8
22.3 4.8
4.5 4.1
4.1
地点3 30
50 102°97′ 29°97′ 594 3724.6
3902.8 1194.0
1212.1 630.2
667.1 23.3
22.7 7.4
7.0 4.0
3.8
3.实验过程设计
在不同实验点中运用二因素随机区组的设计方式。假设秧龄A是30天和50天两种水平。其中,移栽方式为B,2010年中运用双苗手插方式、单苗优化型定抛、双苗优化定抛三种不同水平;而2012年是单向手插、单苗优化型定抛以及双苗手插方式、双苗优化定抛四个不同水平。运用统一的高校灌溉技术,适时进行晒田,在中期进行潜水灌溉,促进大穗;后期进行干湿交替性灌溉,保护根部促进灌浆,最后除草防虫。
4.测验方式
针对水稻产量和相关因素,在成熟期间对每个小区60穴进行的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的计算,按照平均的穗数进行取样,取5穴,进而分析穗粒数和结实率等相关产量的有效构成因素和籽粒具有的充实情况,最后对实际产量进行测量。籽粒充实度(%)=实粒千粒重/饱粒千粒重×100
5.统计分析
采用用Microsoft 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运用LSD针对样本中不同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性展开对比。
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地点中,地点1 的产量最高,且栽培方式的平均数值也相比其他两个地点更高。但是,地点1相对其他两个地方在有效穗和结实率更低,而每穗颖花数量最高,能够保证最终产量的充足性。秧龄以及其不同移栽方式都能够对水稻最后的生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且不同培植方式下其产量产生显著差异。
三、讨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精神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doc VIP
- 《做一只努力向上的蜗牛》励志教育主题班会.pptx VIP
- Danfoss丹佛斯VLT® HVAC Basic Drive FC 101 SW 4.4x Operating guide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城市更新项目质量管控实施方案.docx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18029.2-2022轮椅车 第2部分:电动轮椅车动态稳定性的测定.pdf
- 《GB/T 18029.1-2024轮椅车 第1部分:静态稳定性的测定》.pdf
- ISO9001-2022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价分析及应对措施记录表.docx VIP
- 《GB_T 18029.1-2024轮椅车 第1部分:静态稳定性的测定》专题研究报告.pptx
- 丹佛斯FC101变频器编程手册说明书.pdf VIP
- 丹佛斯FC111参数设置及丹佛斯变频器FC360使用说明.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