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熹家庭德育生活化思想文本解读.docVIP

对朱熹家庭德育生活化思想文本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朱熹家庭德育生活化思想文本解读

对朱熹家庭德育生活化思想文本解读   〔关键词〕 朱熹;家庭德育;生活化;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2(B)―0018―02       南宋思想家朱熹很重视启蒙教育,他特别注意儿童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并为他自己家族的孩子编写了很多的童蒙教材。其中著名的有《童蒙须知》《论语训蒙》《小学》等。    《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朱熹认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因此,他分别从这五个条目对幼儿加以训导。《论语训蒙》是朱熹为方便幼儿读《论语》而亲自为幼儿作的注释。《小学》一书,作为“明人伦”的必读教材,对幼儿进行品德修养教育。本文拟就朱熹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今天的家庭德育有所启示。       一、 德育生活化――幼儿家庭道德教育的始基       儿童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儿童的情感培养离不开儿童的情感体验。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孝悌仁爱等道德情感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该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和贴切。孟子十分赞成这一主张,他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潜移默化效应的基本因素。    朱熹认为儿童从小应该养成一些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到长大以后好的习惯会随着智力的增长而逐渐增长。人从幼年之时,逐渐懂得了“爱亲、敬长、隆师友”之道,就能为成人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在智力增长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按照社会道德的规范去行动。否则,如果儿童自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因此,朱熹认为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打好基础,则到成年阶段再来弥补就很困难了。    他还认为儿童早期道德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儿童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风化、国家的前途。他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捍格不胜之患也。”    朱熹此处所言道出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他依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总结出了“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儿童道德教育原则,这是对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原则的最完整的概括。       二、德育个性化――幼儿家庭德育的方法       朱熹《家礼》要求对于子弟及家众要“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他对子弟职事的安排也颇为讲究。如他的长子朱塾与次子朱野年龄相近,小时候基本上一同学习。但两个儿子的资质不同,长子朱塾更为突出,自幼“开爽”、“秀慧”、“不类常儿”,朱熹对其“意甚望之”, 所以在约请蔡元定教子的书信中,朱熹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不同的安排,要求大儿“读时文”、“入场屋”,加强经典的研读和名篇佳句的背诵,而对次子则很担心,只希望蔡元定能“量其材而诱之”,较过去“少进”即可。正是对两个儿子受学前景的不同判断,所以后来,朱熹对他们各有安排。朱塾在乾道九年(1173年)21岁时被送往道友吕祖谦处继续受学多年,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朱野则主要在家里协助朱熹执掌家务。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很早就被重视,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就注意因材施教。基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一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子女的人,因而也是最应该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来给予他们教育的人。作为家长,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到的。       三、德育阶段化――幼儿家庭德育的基本规律       朱熹重视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小学》中提倡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引导要多用,而消极禁防的规范要尽量少用,从穿衣戴帽、待人接物到吃饭饮食、一言一行都要有章可循。朱熹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