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屯堡民居石木结构建筑艺术象征
屯堡民居石木结构建筑艺术象征
内容提要:屯堡民居建筑秉承中原江淮建筑的文化内涵,具有军事上和江淮母源地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黔申山地特点的表征,创造出木石主体结构的黔中防御性建筑,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本文从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屯堡建筑景现的构成、流变进行探析。
关键词:安顺屯堡 屯堡文化 建筑景观文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3-83-86
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刚刚取得政权不久的大明王朝,为统一疆土,歼灭盘踞在西南的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残部,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川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三十万众,分两路直下云贵,实施了大明朝“定边维统”轰轰烈烈的征南战争。史称“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战争结束后,征南大军除留一万人留镇云南外,其余二十余万人退返贵州,实行屯田。黔中安顺一带立时军堡连阵,逶迤百里,共设六卫九千户所,每所管领十屯。据明万历《贵州通志》载:“普定卫(今安顺市)设管屯指挥使一员,下设五个千户所,五千户所设管屯印百户各十员,专理卫所军屯事务。”《黔南识略》中载“旧卫(普定卫)管五十军屯”既指此。当时安顺周边六卫九千户所共有屯军四万三千六百八十人,加上随之至黔的家属,屯田人口共有十七万众之多。
十几万征南将士及家属充戈荷锄,屯田垦荒,不仅使黔中人口数量翻了一番,亦使耕地面积翻了一番。他们带来了较黔中本土远为先进的江淮农耕技术、工具和粮种,不仅彻底改变了这一区域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生产方式,还带来了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并逐渐地强化其主导地位,使得黔中安顺这一地域内,历经六百余年仍保持着明代屯军时的建筑、服饰、风俗、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方式,并拒绝其他文化的涵化和影响,顽强地存活于黔中大地,形成了宝贵而具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屯堡文化。
二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与本土的少数民族和填南以及后来迁居的汉族在很多地方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建筑、服饰、娱乐方式、宗教信仰等,都大别于其他。屯堡人来自江南十府,其文化特征带有浓厚的江淮母源地的深深烙印,且又具黔中山地特点的特征。
最典型和最具文化特征的当数其建筑。作为一种符号,建筑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屯堡民居建筑具有两大性,一是军事上的特征,一是江淮文化内涵的特征?屯堡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四合院为其基础,门窗均雕刻吉祥图案,朝门以垂花门柱装饰,内有深宅大院与套院和侧院。它与安顺城中汉族民居建筑以及居家舒适不同,更以周边少数民族的建筑迥然异趣,这是与屯堡人初为戍驻、后为屯田以及中原江淮文化熏陶、军旅生涯磨练及自身条件所决定的一一既不奢糜又不屈就。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凸显了屯堡民居建筑的军事文化理念。
当其时,黔中安顺一带的建筑有布依族的干栏式瓦房或石板房,偶有结草为庐的,当为个别;有苗族的草房和石板房;有彝族的上墙茅屋以及仡佬族茅屋。简言之,其建筑除布依族较为讲究外,所居少数民族无非土石茅屋、土墙石板房而已。而早于屯田军士的填南民众,严格按照江淮一带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瓦屋建造,内部间壁和前楹门庭均用木板装嵌,后檐墙与山墙则以石块砌就,屋脊用小青瓦装饰,朝门则多有雕刻精美的垂花门罩。门窗构件有隔扇门、雕花门、隔扇窗、支摘窗、风窗、裙板等。雕刻的无非是“福寿双全”、“福禄富贵”、“富贵不断”、“是福齐来”、“连年有余”、“多子多孙”、“玉福捧寿”等汉族吉祥图案。一眼望去。与少数民族房屋建筑大异其趣。其房屋布局大多以四合院、三合院、独院为基调,更有一、二、三进本院、侧院等。讲究的人家还辟有侧、后花园,以乎是将江南秀色移入到四围高山的黔中大地,真山与佳屋连袂,倒比那江南的人造园林粗放了许多,亦自然了许多。
明初在黔中建筑的普定卫城,不是如中原江淮一带占领城池而易主修缮的做法。筑城之初,这里原本只是一个名叫“阿达卜”的边陲集镇。由于它是古驿道的十字交叉处,为“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安顺府志》),在元代时已渐有人烟。所居无非是商贩、店家,建有石塔、钟鼓楼、圆通寺等建筑,规模较小,还不是通商大邑的规制,但却为明清时期“权倾全省”、“其权甚重”(《滇行记程》)的普定卫城奠定了筑城基础。普定卫城是驻屯明军重新依照中原江淮式样修筑起来的城池,依钟鼓楼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两侧修建商铺、私邸、官衙。建筑风格以江淮式样为模,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贵州图经》载:“卫城(普定卫)围七里一百五十步,周辟四门…洪武十四年安陆侯吴复建。”“初为土城墙,后建为城围九里三分,高二丈五尺,以整块白条石包裹其土墙,箭楼四座,月城亦四座,俨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