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滇彝族丧葬文化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川滇彝族丧葬文化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摘要】:川滇彝族架柴火化的丧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偏僻,交通条件欠方便,与外界的交流也不密切,所以传统的火葬文化还保存完整,它既是物质环境的传递,也是代际之间的传递,已成为彝族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既然彝族传统丧葬文化历史久远,就像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它的存在即有它的合理之处。当然,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因素,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否认彝族丧葬文化有糟粕的一面,但它同时也体现了彝族先民的传统信仰,体现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所以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文章正是从彝族丧葬文化的正面和负面意义两个方面来阐述了丧葬对于川滇地区彝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川滇彝族; 传统葬礼; 区域经济
一、彝族丧葬文化的正面意义
1. 川滇彝族传统丧葬信仰与国家倡导火葬一致,节约土地资源
彝族先民实行过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等,这与当时的历史生活条件是相符合的,比如在游牧时代,流行的是火葬,而在农耕时代,则是土葬。在川滇地区,至今仍流行火葬,当然也有少数是土葬,比如对麻风病人和夭折的小孩就实行土葬。
实行火葬的历史源远流长。明代以前,川滇黔彝族就已盛行火葬。《黔南职方纪略》说:将死,著衣,蹑草履,屈其膝,以麻绳缚之,乃杀羊取其皮,既死,则以履尸,履已,用竹席裹之。用木二,长丈余横合之,以短木架之若梯状。别为竹编,以柴为经,竹为纬织之,广二尺许,长若梯,铺之于梯侧,置其尸于上,男则面左,女则面右,不葬而焚。《贵州通志?土民志》说,彝人死则集人万计,披甲胄,持枪驽,驰马若战斗状,以锦缎毡衣裹之,焚于野,而投散其骸骨。焚尸筑土为台,高二尺,覆大釜于其上。柴用十把斧砍五棵树,焚者为男尸,柴为九层,为女尸,柴架七层。及焚之日,祭师祝告,椎牛数十头以祭。凡焚必先择地,择地之法则以掷鸡蛋于其处而不破者为吉。焚时,祭师念诵经文。置尸于柴上,横陈而侧置之,男面南而女面北。四位老人各持一把火站在架楼四角引火,焚尸场景如《指路经》中记载:火焰尤如白马飞奔,浓烟好似黑马腾飞,火花恰如花龙行空。
在《指路径》中记载有万物有灵和火的圣洁性,在此基础上,彝族先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丧葬文化。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认为火有洁净、除秽的功能,所以在川滇地区的彝族一直崇尚火葬。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彝族总人口已经突破800万,而川滇的彝族人口比例占多数,他们实行的是火葬。这和国家提倡的重火葬,重火化,提倡文明节俭办事的要求是一致的。彝族人死后,要请毕摩算火葬的日子和火葬场所,一般算出来的场所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不在自己家的耕地上,注重的是火化的过程而不是火化的结果。火化完后一般也就不会再关注这个场所了,除非有些亲戚因为没有来参加丧葬而后来到此人火葬的地点来哭丧。可以说火葬根本就不占土地资源,而且也不会发生活人与死人争地,或者活人与活人发生土地纠纷,又或者有关迁坟的问题。
土葬需要制造棺材,而棺材需要木材,上等的棺材需要砍伐好几颗珍贵的木材才能完工;而且还要下葬,这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其实全国上下很多民族的人民就是实行土葬的,他们占用的土地资源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物尽其用,浪费了很多耕地资源,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目前有很多移民方面的问题,都与迁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大家都是实行火葬,那么就可以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很多村民都会为下葬的地方而闹矛盾,甚至活着的人要去与死人争土地,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住。如果都实行国家提倡的火葬,那么可以避免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2. 给彝族人民提供难得的人际交往机会,促进社会区域和谐
一旦有丧事发生,亲朋好友和邻居都要前来送丧和帮忙。在丧礼上要举行相互赠送礼金、赛马、选美、摔跤、口头论辩、即兴表演等节目,这即继承了传统也为了活跃气氛。(毕摩文化,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编印,2006)
彝族亲戚朋友大规模相聚一起的时间不多,只有在举行婚礼和举办葬礼时候,才会有这个机会。不然平时都是各自劳动,偶尔有小规模的聚会。在丧事发生时,请毕摩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死者的具体情况算出死者火葬的具体日子,家人再请周围朋友邻居去四处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葬礼。只要通知到了,特别是家人的亲戚是必须放下目前做的一切而前来参加死者的葬礼。这天他们都会盛装出席,带来必要的礼金前来哭丧。
彝族人民是不怕死的,他们认为人死是命中注定的,而且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所以在这种场合中,彝族人民会举行赛马、选美、摔跤、口头论辩等一系列节目,在丧礼上除了表达对死者的缅怀之情外,它还让很久没有见过的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邻居朋友有谈心的机会。还可以教育下一代人这方面的礼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