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崎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川崎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现K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现就与川崎病相关的FCGR2A基因多态性、CD40及配体CD40L基因多态性、FAM-BLK基因多态性、ITPKC基因多态性、CASP3基因多态性和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川崎病;基因;病因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3..03   Geneticpolymorphisms in Kawasaki disease   ZHENG Rui-li,HE Kun,DONG Xiang-yu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Lanzhou University,Gansu Lanzhou 730030,China)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全身型血管炎,影响小型和中型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损伤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包括巨大的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急性血栓形成,甚至心肌梗死。病原学尚不明确,但根据KD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疾病发病率上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家族的差异性,因此,KD发病机制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过度免疫反应。   1 FCGR2A基因多态性   FCGR2A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q23,由7个外显子组成,编码FCγRIIA蛋白(CD32A)。FCGR2A基因多态性位于跨膜结构域131位点(rs1801274),存在共显性等位基因A/G,分别编码组氨酸(H)和精氨酸(R)。相关研究表明FCGR2A基因的AA基因型的细胞对C反应蛋白(CRP)较强的亲和力,CRP受体与FCγII结合后,使细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域被激活,导致一系列(趋化因子、Th1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活化及活性氧的产生,最终通过携带FCGR2A基因的细胞间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发现均证明了FCGR2A基因在KD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及动脉粥样化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Khor等[1]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FCGR2A作为一种新的基因与川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研究者通过meta分析,进一步表明FCGR2A基因变异可能在KD男性的发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2]。Duan等[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FCGR2A基因功能多态性(rs1801274)明显与中国汉族KD的风险增加相关,且与CAL发生   有关。   一些学者提出可用TNF-α阻滞剂即英夫利昔单抗治疗KD,其机制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阻滞剂的Fc部分与FCγRII相结合,可能影响细胞吞噬、脱颗粒、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细胞因子释放,并调节抗体的产生;低亲和力FCγII等位基因使英夫利昔单抗的清除率降低,从而提高治疗疗效,这可能是一个分子治疗靶点。   2 CD40L基因多态性   CD40L位于Xq26区,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家族。CD40L表达主要在表达成熟T细胞表面,其表达可诱导Th0、Th1和Th2细胞分化。可溶性CD40L(sCD40L)是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CD40L迅速水解,成为可溶性sCD40L进而脱落进入血液循环中,sCD40L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活动,提高了血小板活化、聚集,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CD40和/或其配体CD40L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生物学标志物,这可能由于CD40和/或其配体CD40L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炎症基因和凋亡基因转录;不仅诱导内皮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释放组织因子,还诱导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表达,导致炎症部位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而且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多种细胞中的表达,调节细胞?C基质和细胞?C细胞间的相互作用,?е卵?管间质胶原蛋白的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是血管重塑的重要因子;此外,CD40-CD40L相互作用,促进组织因子表达,降低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促进局部凝血和血栓前状态,此与川崎病的血液高凝倾向、易形成血栓状态密切相关。因此,CD40/CD40L基因可能是一个KD潜在风险的候选基因。   wang等[4]对43例KD患者与发热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试验,发现KD患者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3天后,CD4+T细胞及血小板表面表达CD40L明显降低,可能是IVIG治疗抑制其表达,从而减少CD40L介导的血管损伤。这表明,认为CD40L表达调节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On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