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演变及其现实意义.docVIP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演变及其现实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夏津自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黄河故道地区宝贵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遗传学价值。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对保护与传承我国桑文化,促进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野外考查,探讨了夏津黄河故道及古桑树群的起源,系统分析了古桑树群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并简要阐述了古桑树群对夏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夏津人民选择在黄河改道后留下的风沙地区种植桑树,既可防风固沙,又可发展生产;受战乱影响,夏津黄河故道地区的桑蚕业曾遭受严重破坏,但战乱也使桑葚、桑叶的食用价值被人们重视;近几年,古桑树群的保护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古桑树群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不仅可以为目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借鉴,而且对于彰显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传承地方文化、开展科学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起源;历史演变;古桑树群;黄河故道;夏津   桑蚕业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战国至两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种植桑树,育蚕缫丝,生产多种丝织品,齐鲁地区更是传统桑蚕业的发达地区。2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8.3公里,面积5 200公顷,拥有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古柿树、古杏树、古山楂树、古梨树等其他果类古树1万多株。各类形态各异、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构成了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资源主体,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古树王国”;公园又因古树名木群立而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古桑树群区植被以混交林为主体景观,植物资源丰富,有55科117属210种,森林覆盖率达61.8%;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雉鸡、斑鸠、啄木鸟、灰喜鹊等随处可见,夏津特产白玉鸟更是鸟中极品。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黄河流域桑蚕业悠久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可为现代农业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念。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旱、抗风和固沙能力,经过千百年的风霜雪雨,古桑树群系统稳定,开放有序,系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个结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加强土、肥、水和树体等管理,能够向更高级、更稳定的层次发展。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遗产保护将对保护与传承我国桑文化,促进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对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演变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历史演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历史演变实质,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符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一、夏津黄河故道概况   夏津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西汉初设县名?g,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夏津,自设?g县至今已有2 200多年历史。截至2013年,夏津县辖10镇2乡1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310个行政村,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5万公顷,总人口50.73万,以汉族为主,另有回、蒙、朝鲜、满等少数民族。2   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河道称为黄河故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人们称这条河道为“禹河”。这条河道在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   据统计,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 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其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34。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夏津,又多次改道,每次迁徙后都留有故道遗迹。对夏津影响最大的故道有两条:   一是东周黄河故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决口于宿胥口1(今滑县东北),河道从禹河故道向东迁移40公里,经滑县、大名、清河由沧州、黄烨入渤海,史称汉志河,行河613年。2黄河改道后在夏津县境内形成西南―东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