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博物馆教育学与展示新方向----概念上的第一.DOCVIP

批判的博物馆教育学与展示新方向----概念上的第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批判的博物馆教育学与展示新方向----概念上的第一

PAGE 博物館研究所96學年度第一學期 博物館教育專題 黃書涵 批判性的博物館教育學與展示新方向概念上的第一歩 Margaret A. Lindauer 前言 Hooper-Greenhill 曾說為了民主的目的,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批判性的博物館教育與實踐,1960年代Paulo Freire為了社會運動而制定批判性的教育技巧,而博物館要在教育性的展示中運用批判的博物館教育學是很有挑戰性的,展示不像在教室中隨時有全職的教師可以回應學生(觀眾)的意見,或許要稍微偏離教室的脈絡才能達成目標。 這篇文章重新思考批判教育學的由來與特徵,並說明他與新博物館理論和教育理論的相似或相異處,最後以有關西南美洲旅遊業歷史的展示為例,提出以批判教育學概念策展的第一歩。 批判教育學的由來 批判教育學是由教學來達到社會平等的目的,是從Paulo Freire的實踐而來,他在兒提時正逢二十世紀初經濟不景氣,他受到從中產階級生活突然變成貧窮的經驗影響,他發誓要為地方的飢餓而戰,他發現持續的貧困與許多人未察覺到的經濟、社會、政治運作的影響有關,為何會沒察覺?是因為沒受教育或沒進學校,因此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教育,做為抵抗貧窮的戰鬥場,他教育受壓迫的文盲農夫不只是能識字(read the word),也同時能閱讀到世界(read the world),他也引起了conscienticizao (通常被譯為批判的覺醒),藉由他具有政治目的的教學實踐,它讓受壓迫者了解社會結構導致他們的貧困,並使他們致力於改變社會結構。 社會理論家Henry Giroux 解釋:學生藉由分析自己,而從以往的低經濟與光想而不做的社會位置解放出來,向更積進更有活力的定位邁進。換句話說,在屈服中的自由開始改變,他們開始建構自己在社會結構中定位的認知,雖然很小,但這改變社會結構的慾望成為潛在的燃料,燃起反抗的火燄。 Freire的教學方法,現已被巴西東北部識字運動者廣泛採用,由於威脅到社會秩序,他在1964年被短暫拘禁後離開他的故鄉而流亡,但他在其他地方仍繼續識字計畫的工作並開始出版有關他的哲學與方法的書籍,但當時他沒有使用critical pedagogy這個詞,只是解釋批判理論與他的教育原理的關係,批判理論說明學校教育機構是一個持續深化社會不平等之處,學生仍然依循著不同社會經濟階級的軌跡來辨別他者,一般而言,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則通常被教育成低技能的、低薪工作的,同時中上社經階級的人會被教育成從事專業、主管或企業家。但Freire認為學校也有可能成為人們致力於實行批判式教育的舞台。 將批判教育學與新博物館理論連結 二十世紀晚期博物館專家學者開始發展新博物館理論,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在博物館中被生產與散佈的知識是什麼﹖怎麼被製作的﹖又是誰的興趣﹖(在此他將新博物館理論與新博物館學﹑批判的博物館理論視為同義),有大量的展示評論出現,以歷史分析或社會研究角度來審視現代博物館,他們認為博物館是權威的﹑精英的﹑排他的﹑守舊的。 博物館權威性一般可表現在積極或消極兩方面,積極來說,博物館是備受尊敬的,因為他被相信會呈現有證據支持的真實知識,消極來說,因為館方假設一般大眾是需要被薰陶的,因此他們傳播他們自以為對藝術或文物非常正確的詮釋,回顧晚近十九世紀博物館激增的現象,Tony Bennett 認為博物館提供移民或人民一個學習的機會,上層階級藉由展出適當的衣著與舉動讓他們模仿,並日益改變他們的想法﹑感受與行為。當各行各業的人來參觀時,卻只有某些人的歷史或文化會被呈現,像自然史博物館的展出似乎傳達昂格魯薩克遜人文化比其他文化進步的觀念,同時美術館也展出男性藝術家的作品以讚頌他們的天才,並只象徵性的展幾幅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如此一來,這些展示中呈現的歷史或價值觀,在暗地裡便強化了他者的差異,而因博物館是被信賴的權威性機構,他們的內涵會被認為是事實,人們不會警覺到他是支持社會秩序或建立文化神話的手段。 事實上沒有任何展示或機構能夠呈現所有事,他們天生具有政治性格,即使策展人厭惡政治也一樣,他隨時都要下決定,決定要呈現傳播什麼﹑誰的﹑又如何呈現知識,所有展示都上演社會權力關係, 有很多有關博物館滲透歷史的辯論,還有博物館史是否應該參與當代社會議題在1970年AAM的年會中被討論,學者 Stephen Weil說今天我們都同意,博物館難以造成廣泛的﹑戲劇性的改變,他們無法單獨去阻止戰爭或偏見的發生 ,他說的沒錯,博物館無法獨自地去改革社會(需要大眾覺醒)。 從其他教育模型中區別批判教育學 George Hein 的Learning in the Museum中,他說明學習理論有兩個,一個是傳達-吸收的過程,Freire稱此為填鴨式的教學法(banking),學生被視為空的容器,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