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浅析战国策派尚力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收到了浅析战国策派尚力思想

收到了浅析战国策派尚力思想   摘 要: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的综合性学术派别。在民族危难之际,战国策派企图以“尚力”思想重塑民族精神,从而更加有力的抗日。“尚力”思想从为“力”正名出发,批判德感主义,强调国力,呼吁人们树立战意识,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尚力;战国策派;抗日   战国策派,其名源于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在1940年4月1日创办的半月刊《战国策》。因“空袭频仍,印刷迟缓,物价高涨”而宣布停刊。之后,自1941年12月3日起,每周三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专栏,至1942年7月停刊,共出版31期。战国策派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尚力主义思潮及吸收近代西方文化的观念,以关注人类文化命运并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及其走向为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流派,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贺麟、何永佶等为核心人物。战国策派的学者们大都具有留学经历,并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们针砭时弊,主张重建中华文化,改造国民劣根性,反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并呼吁民众坚持抗战。纵观战国策派的思想主张,“尚力”思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实际意义的观点,对全民族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战国策派之前,严复、梁启超、蔡锷、鲁迅、毛泽东、陈独秀等人对力的文化推崇备至,呼吁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尚力的改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实现了从以和为美到以力为美的转变。抗战爆发后,“尚力”思潮再次崛起,战国策派的学人继承、发展了近代中国的“尚力”思潮,成为了集大成者。   1 为“力”正名   在传统观念中,文武对立分离。文与德相连,武与力结合。“凡‘德’必‘仁’,所以文代表‘仁’。凡力必‘暴’,于是武即代表‘暴’。”中国的武人皆目不识丁之人,而文人都是柔弱怜悯之人。仁者爱人,“文”是爱人之道;而暴者害人,“力”乃杀人之法。久而久之,就将“力”与“恶”、“暴”联系起来,形成了“轻力主义”、“反力主义”的观念。然而,战国策派却彻底否定了这种传统观念,为“力”正名。   “无疑地,我们这个古老古怪民族已是人类历史上对‘力’的一个字,最缺乏理解,也最不愿理解的民族了:这朵充满了希腊美之火之花,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中,竟已成为一个残暴贪婪的总称。”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对“力”的解读是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的,不但没有认识到“力”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反而对其进行恶意贬低,导致整个中华民族长久的被书生之气片面覆盖,缺乏了应有的刚毅性格。“力”不仅不是罪恶之源,反而是“一切生命的表征,一切生物的本体。力即是生,生即是力。”“力”并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支撑着“活泼泼的生命”和“热腾腾的自主自动的生活”的必需存在。“一个民族不了解,甚至于曲解误解‘力’字的意义,终必要走入堕萎自戕的路程;一个文化把‘力’字顽固地看作仇物,看作罪恶,必定要凌迟丧亡!”因此,正确、理智地看待“力”是摆脱两千多年来儒家禁锢的关键性一步。   2 批判德感主义   所谓“德感主义”,就是人们习惯于用主观的、伦理的观念去评价本无所谓善恶的客观事物,是一种泛道德主义,一种“规模宏大的唯德宇宙观”。传统的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德”为中心的世界,儒家是德感主义的正统宣传者。他们并不“仅仅主张我们‘应当’以德感人,乃是进一步的肯定,相信德‘必定’感人。”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主观意识作用的放大化。“以德感人”能够受自身控制的只是自己授予的“德”,而对方是否被感染则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只能说“德”可以“感人”,但并不一定能够使人被感化。所以,儒家捍卫的德感主义本身就是感性的、主观的。   战国策派批判德感主义,并不是认为“德”不重要。他们也承认,“德感主义,在任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发生”,而之所以对其进行批判,是因为它在儒家文化的保驾护航下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遂使我们的文化留滞在某一阶段之中而不能突破藩篱”。   战国策派认为,德感主义在长久安逸的中国社会中,成为了弱者自我催眠的方式,把“德”当作万无一失的护身符。“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就呈现了传统社会对德感主义的强烈认同。在德感主义的蒙蔽下,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屡屡失利,一再犯下把“应当”作为“必定”的思维错误。“‘五四’运动恰当巴黎和会之秋,我们多少都中了人家‘公理战胜’、‘精神克服’的一套宣传”,以为凭借国际公认的条约、宣言就可以维持世界的和谐,事实证明,条约也好,宣言也罢,在“强力”的面前都不过是一纸空文。所以,当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数千年不讲国防”的中国人“不解为什么在此光天化日之下,在此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的森严世界里,竟会有人来犯天下之不韪以破我行政土地的完整。惊愕之余,乃仍在那里梦想欲借公论以克暴力,喊正义以动邻国”。没有强大的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