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杭嘉湖慈善组织特征分析木.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杭嘉湖慈善组织特征分析木

明清杭嘉湖慈善组织特征分析木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地处太湖流域的杭嘉湖三府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变迁加剧,萌生了大量慈善组织,并呈现功能拓展、主体多元、地域延伸、兼具传统和近代的两重性等多重特征。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说明了社会民间力量在公域中的地位与扩张,而同期市民社会则更多体现了草根民主。   关键词:明清杭嘉湖三府 慈善组织特征   作者方福祥,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嘉兴314000)       本文所指的慈善组织暂从台湾学者梁其姿的定义,主要指普济、同善、育婴、清节、放生、惜字之类的善堂善会,另外增加养济院、粥厂、丐厂、漏泽园。明清时期同处太湖流域的浙西杭嘉湖三府,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与苏松常一起,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的前列。本文拟对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慈善组织特征作一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学术界关注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问题。      一、数量激增,功能拓展      作为以组织形式出现的救济组织,是救济事业长期发展下的产物。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性慈善救济机构始于南北朝。南齐文惠太子曾与竟陵王萧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人”,从而开启了官办慈善救济事业组织化之滥觞。隋唐佛教昌行,政府吸纳佛教种福田思想,设立悲田养病坊,会昌五年,武宗下令废天下寺院,两京悲田养病坊“给寺田十顷,诸州七顷,主以耆寿”,矜孤恤穷,敬老养病。宋初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崇宁三年,诏诸州择宽广不毛之地置漏泽园,“命僧主之”。为了养老恤孤、施医施药,又分别成立居养院和安乐坊,前者“差官卒充使令”,后者“亦募僧主之”。宋室南渡,生齿日繁,加上战乱频仍,民间溺婴弃婴严重,隆兴年间,湖州郡守郑作肃设立机构收养弃婴,理宗淳?v七年杭州建立了慈幼局,并于10年后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南宋初年,专司施药的机构是施药局或惠民和剂局(简称惠民局)。元和明前期主要是养济院和惠民药局。以上组织虽然是社会领域中的新气象,但毕竟是制度化的发轫期,数量廖如晨星,且往往集中在都市,并因经费制约屡建屡废。明代后期,民间葬会、育婴社、同善会兴起,此类组织数量逐步增加。清代育婴社发展为育婴堂,同善会发展为同善堂(或会馆、公所),养济院演变为普济堂。晚清,政府和民间在保持原有慈善救济组织的同时,开始改变长期以来重养轻教的传统,建立各种工艺局(所),实行养教并重。   以上是传统社会慈善组织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杭嘉湖三府而言,自南北朝至明代中叶的一千年中,该地域存在过的慈善组织不会超过50个(同一名称只计一次),而在明末以后的三百年中,据笔者初步统计,三府二十三州县却出现了660个慈善组织(包括乌青镇下面的300个葬会,但不包括结构松散的漏泽园),其数量变化惊人,且92%集中在平原地区的14个州县,安吉、富阳、新城、昌化、孝丰、余杭、德清、武康、临安9个山区州县只占8%。   慈善组织历来具有施善和教化的双重功能,育德振民是传统善政的主要目标和职责。就施善而言,其内涵也处在不断拓展与变化之中,这种拓展又蕴含两个层面,一是就整体慈善组织而言,二是就单个组织而言。   1.就慈善组织整体所涉及的施善内容而言。其拓展也可以细分为慈善性和公益性两方面   首先,慈善性事业的拓展,表现在恤嫠、楱流、教育技能培训、借款等方面。   一是恤嫠。虽然历来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救济包括了丧偶的寡妇,但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加以重点救济则是明末的事,至于单独性的组织要到乾隆年间才正式出现。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明末陈龙正在嘉善创立同善会及会馆,“主者醵金以赈邑民之节孝而贫穷者暨矜寡孤独之无告者”,同邑枫泾士绅也在清初仿邑绅陈龙正遗意,成立同善会、千金会,在此基础上肇建同善会馆。“是会也,首先节孝重大伦也,次及孤贫怜无告也”。节,主要是保节;孝,主要是助葬。可见,同善会、同善会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恤嫠保节。清代由于人口激增及性别比例失调,民间争醮、逼醮、抢醮情况严重,为解决贞女节妇的生活及养育子女问题,以民间为主的力量参与了清节堂、恤嫠会的创建,此类组织共有13个。   二是楼流。明清杭嘉湖地狭人稠,灾害不断,既是游民滋生地,又是游民流入地。明末清初桐乡张履祥对此深有感慨,他说:“今世游民极多,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日蹙”。在杭嘉湖最早的专业楱流组织是在道光二年成立的杭州楱流所,重点收容“穷途垂毙急切无所托足者”。光绪四年,在杭官绅在城内外设立5个丐厂,集中收治流丐,并委托丐头负责管理。此类组织共为8个。   三是教育技能培训。虽然社会上的义塾早已开展了对贫困学子的救助活动,但慈善组织由于囿于重养轻教的传统救济模式,对教育及其技能培养较为轻视,也缺乏与社会上相关组织的链接,以至所育婴孩只知吃喝,无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