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原因分析.docVIP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原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原因分析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原因分析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深圳的非中考科目的背景下,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十分突出。本文以深圳市八年级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体地位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并希望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核心知识 筛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10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使得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过分地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表现为学科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明显,并日渐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在深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非中考科目的地位,使得该问题更为突出。本文意在从课堂实施的几个重要环节分析在思想课堂中核心知识筛漏的原因。   一 目标确定和达成的过程中核心知识的筛漏   新课程改革固然是摒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不顾学生感受、体验以及需要的课堂教学,更反对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但是,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反对知识本身,而是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故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知识目标的确定和达成,在三维目标中具有基础性和首要性。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一般会有知识目标的确定,但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并没有上升到核心知识的层面,甚至没有知识的突破和提升。例如,八年级上册《诚实有信》一课中,其核心知识,也是其主题词:“诚实”、“承诺”、“信用”。笔者认为,本课知识目标的确定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三个关键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级的递进关系。笔者认为,做一个“诚实”的人,是基础目标;做一个履行“承诺”的人,是关键一跃;做一个恪守“信用”的人,是终极目标。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能够真正潜心挖掘核心知识,并有突破和提升的,乃凤毛麟角。   在课堂教学中清晰界定核心知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首要一步,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的基本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充实和丰富教科书里呈现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以更好地提高核心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 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而造成核心知识的筛漏   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创新多样的教学形式,以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之前课堂教学活动中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过杂的“表演类”活动,往往犯了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主题的错误,使得课堂教学中核心知识淡化,甚至筛漏。   当前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小品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表演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学生的热情参与烘托了课堂气氛,但是常常因为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使得在剧中不能够切实地体现核心知识的内涵。“讨论性”活动则更为常见,甚至节节有讨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没有可讨论性的,这样的“讨论”也往往在学生的嬉笑和老师的等待中结束,不但没有启迪学生思维的意义,更有画蛇添足之弊端。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既不能利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也不能很好的体验过程性,更不能升华情感性目标。   三 教师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而造成核心知识的筛漏   在新课程改革中,确立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让人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不是被遗忘,就是成为一个宣读串词的“主持人”。这样的情境下,课堂不仅失去了有效的管理而无序化,同时,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我们仍然以八年级上册《诚实有信》一课为例说明。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很新颖的,她根据本课的主题,把全班分为“诚实组”、“承诺组”、“信用组”,让每个组的学生讨论本组的主题,并由各自代表表述成果。这样做课堂气氛热烈,一改往日的枯燥,但是在各自代表表述成果时,另外两组的学生不是忙于整理资料,就是在谈话嬉戏,即使个别学生想听,也因嘈杂没有听完整。老师也只是与发言的学生进行单向的交流。这样的一节课,大多数学生只是对本组的知识理解比较深刻和透彻,对另外两组的知识知之甚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