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与莫言笔下的苦难书写的契合.docVIP

论曹文轩与莫言笔下的苦难书写的契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曹文轩与莫言笔下的苦难书写的契合   摘 要:苦难常常赋予文学以力量,莫言与曹文轩在作品中都有着对苦难的大量阐述,作品中的人和事多与苦难相连。曹文轩与莫言笔下的苦难书写在儿童与成人视角的综合运用、对故乡以“现代视界”角度叙写及“绘画式”的写作方式等三个方面呈现出内在的契合,由此可以得到中国当代文坛中苦难书写的某种启示。   关键词:莫言;曹文轩;苦难;内在契合   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震动中国文坛,他与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均为当代文坛的杰出作家。不难发现,“苦难”是他们作品的重要标签之一:莫言的作品多描写艰难残酷的生活处境,作品中的人和事多与苦难相连;曹文轩的作品多以“苦难”作为“成长”的代名词。在他们笔下,尽管“苦难”各有不同,但他们对“苦难”的认识、对“苦难意识”的表达蕴含着某种精神共鸣,对苦难抒写的写作原则也有着类似的内在契合。   一、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的综合运用   曹文轩的作品常以“青少年”为主人公,以儿童视角为叙事策略,以成长的苦难向读者们展现成长的历程;莫言因童年的特殊经历,在创作时更倾向于儿童视角,将儿童作为故事的叙述主人公,以儿童的天真和烂漫观察和“诉说”艰难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以儿童视角叙述的文本中绝对纯粹的使用儿童视角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在创作文本中儿童的经历时作者会联系自己童年的经历,会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如曹文轩曾言是小时候的饥饿环境练就了他的想象能力,莫言也曾说自己的故事乃至乡亲们的故事都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过。另一方面,当创作的情节与本身的经历无关时作者也会不自觉的代入一个隐含作者的成人视角,两种视角的相互交织也让沉重的故事拥有纯真无邪的温馨。双重视角的写作方式在曹文轩与莫言对“文革”的书写中尤为明显。   在许多伤痕文学和反思小说中,“文革”是扭曲的,而在曹文轩的双重视角审视下,文革既有苦难中的困境,也有温情。小说《细米》中将浩荡的“知青下乡”的运动压缩在名为“梅纹”的女人的命运里,梅纹的处境是困厄的,但细米视角的聚焦则展现了这种困厄中的脉脉亲情;《青铜葵花》中,“反右”运动被压缩在了女孩葵花的成长历程中,以青铜与葵花的儿童眼光叙述在物质匮乏、价值混乱的年代里的人性“大美”。在曹文轩笔下,人性间的温暖是苦难岁月里的抚慰,儿童视角无疑更容易让读者看到患难之中依旧相守的那一份感动,更加耐人寻味。但成人的视角更理智发达,更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所以曹文轩虽在《细米》、《青铜葵花》等中以儿童视角贯穿始终,但也没有完全摈弃成人视角,而是设置了一个隐藏的成人视角,这个成人叙述者面对悲苦的命运与复杂的人世无法再以明朗的儿童视角呈现,总是夹杂着成年人的凝重与对命运的沉思。在小说《红瓦》中,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相互交织,成年叙述者直接上场,常常是在少年叙述者讲述历史与记忆时打断少年的叙述,对“我”正在叙说的事件进行补充、阐释、深化。在这种双重视角的审视下,那些沧桑苦难也在轻松的叙述中富有别样的“谐趣”。   莫言对“文革”的讲述也同样如此,如《生死疲劳》、《蛙》、《挂象》中关于“文革”的批斗在叙事视点上都选择了孩童视点,以万足与蓝解放的视角,间接的隐喻了“文革”给民族带来的苦痛与伤痕。《挂象》中,莫言以儿童皮钱的视角来将“文革”罩上一层玩闹的情绪,却揭示了作者心中文革的本质。在皮钱的眼中,文革并不是为了维护无产阶级的革命果实,而是为了满足成年人的个人欲望。莫言在儿童叙事中,自己少时的经历也掺杂、寄寓在其中,并因此直接促成了这种叙事视点的建立,也更在儿童视角中增加了一份理性。《蛙》?c《生死疲劳》中的小主人公有一种类似“上帝视角”的观察角度,在《蛙》中,万足“爬到屋脊,探头出去,成千上万的群众,数不尽的红旗,尽收眼底”,而《生死疲劳》的蓝解放则“攀上了一棵老树”,“居高临下,目睹了事件的全部过程,看清楚了每一个细节”。这种写作视角的聚焦,一方面有效的拉开了文革的距离,将恐慌、残酷、野蛮等氛围同孩子们的蒙昧、胡闹结合在一起,与成人所谓的理性世界形成对照,另一方面也更加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事件,借着儿童视角,以“局外人”的眼光细致的审视细节,更深层次的对人性进行了关照,凸现了文本中的内在张力美。   自出生起,苦难便相伴而生,我们无法逃避苦难,亦无法否认苦难。“苦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在于心灵上的波澜。无论是曹文轩还是莫言,他们都试图以儿童视角窥探最真实、最深处的感受,试图以成人视角的关照探讨走出困境的方式――当苦难来临,人不应该手足无措、风度全失,而应该积极地去迎接、承担直到超越“苦难”。曹文轩将自己对与人生苦难的理解放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背景之下,如此所阐述的苦难就有了更多超越“悲剧”的意义;莫言则在沉重的叙事中穿插了儿童口吻带来的天真无邪的温馨叙事,在沉重与轻松中凸显苦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