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陶渊明自然养生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陶渊明自然养生之道

浅议陶渊明自然养生之道   【摘要】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诗文蕴含着深厚的道家自然养生观,其一生亦充分践行了这一理念,试图达到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本文试从其作品入手,剖析其自然养生之道。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养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山水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乱世,早年曾入仕为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陶渊明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陶渊明“当生于永和八年壬子;迄丁卯考终,是享年七十六岁”。当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陶渊明生于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2岁。但不管哪种观点,在当时相当落后的医疗水平下,陶渊明能够年逾甲子,绝对算得上长寿了。探究陶渊明日常生活及其作品可知,这一结果实属注重养生对他的回报。   养生,又叫“摄生”。“摄”,即“保养”之意;“生”即生存、生长之意,而各种延年益寿,怡情悦性的观念和方法统称为养生之道。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诗文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自然养生之道。   一、心系自然、融于自然   大文豪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可以给自己治病,读陶诗不仅需要文学素养,更需要一种能融于自然的情怀。陶诗也曾被钟嵘评为“古今隐逸诗之宗”,其诗文中亦有大量吟咏自然环境的作品。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短短几行诗勾勒出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恬静、闲适的山村乡居图。由此诗可推知陶渊明日常居住之所除了有桑、竹、榆、桃、李等各种植物环绕,还有袅袅炊烟、悦耳狗吠相伴。与诗人而言,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清贫的,却是契合内心的。自然环境的宜人、宜居让陶渊明深深地沉醉其中,亦让其灵魂更加崇尚自然、超脱自然,故时有传达其心曲的佳作吟咏、颂扬之,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桑。众鸟心有托,吾亦爱吾庐。”试想,在草木茂盛的孟夏时节,树影婆娑环绕房屋,鸟儿轻快地停在诗人的屋顶,面对如此朴素平实却倍感清新自然、温暖窝心的场景,诗人的内心该是如何丰盈、愉悦啊!   二、服用自然草木   尽管陶渊明因厌倦仕途倾轧,而远离官场是非隐逸山中,但他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对养生一事寄予厚望。与他人或求仙炼丹,或服用丹石不同,他的养生之法带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也显得更为客观、合理。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深居山中,经常服食自然草木以养生,这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记载。《读山海经十三首》云:   “丹木生何许?遒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在此诗中,诗人认为生于密山南坡的丹木,其果实食之可使人延年益寿,甚至字里行间颇有推崇之情。由此可以推知,诗人是不反对服用自然界的草木等物的,甚至在自己的住宅旁边种植了各种草药:“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时运》)   在这些树木、草药中,有确切记载受到陶渊明本人认可的是菊花和松木。《九日闲居》中诗人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糜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由此可知,在种植的草药中,菊花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认可,甚至种满了整个园子。菊花虽非什么难得稀罕之物,但奈何诗人情有独钟,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酒与菊”意象大略便是诗人在饮菊花酒时灵光乍现而来。在诗人眼中,菊不仅是高洁的象征,更可以延缓衰老,“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此外,陶渊明还认为松树之类的津气可以养生,有诗云:“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陶渊明这种有意识地种植、服食自然物产的养生方式,不仅让他自己身体康健,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胸怀。   三、躬耕陇亩、重返自然   细读陶渊明的作品可知,青年时代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但官场政治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复杂,处世之道的虚伪都让他深感“久在樊笼里”。为寻得心灵的解脱,他愤然辞官,“复得返自然”了。这其中固然有陶渊明自身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天性使然,亦有其在自我人生哲学方面的探索与矫正。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生活彻底磨灭了他对仕途的留恋,他开始听从内心本我,顺乎天然自然。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妄下结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便是为了养生,但不得不承认,归隐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道家认为神养重于形养,以神养为根本,但神养必须以形养为基础,要注重合理、科学地生活,要适度运动,做到动静平衡。表现在陶渊明身上,即是放下传统士大夫的架子,亲自躬耕隆亩。《归园田居》其三中记载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开篇便像一个老农站在田间闲话一般,在南山下种豆子,尽管披星戴月、早晚忙碌,露水都沾湿了诗人的衣衫,但诗人毫不抱怨,以一个“愿”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