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引进和栽培对清代澎湖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番薯引进和栽培对清代澎湖影响

番薯引进和栽培对清代澎湖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的研究,得出结论:番薯最迟于一六六一年引进澎湖。在传入并广泛种植之后,番薯对澎湖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澎湖官民皆对番薯有倚重心理。   关键词:清代;澎湖;番薯;经济;倚重心理   明清之际番薯传入对我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有清一代番薯在澎湖的传播史作为研究对象。   一、番薯传入澎湖时间的下限推断   大陆物种传入澎湖的历史自上古即已开端。澎湖小门屿发现有孔虫壳砂中混有少量石英砂,并含有陆栖贝类蜗牛化石,与哺乳类鹿之化石。考古人员猜测,当时海水甚浅,澎湖邻近有大陆之存在,并于森林中有鹿群栖止。只是上古时期,这种物种流动是极慢、极少的。至明末清初,因战争贸易等因,福建和澎湖之间的交往已较为密切,是以美洲农作物番薯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明代后期从福建地区传入澎湖。   然而,番薯于何时传入澎湖,未有史料明确记载,但是《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一书可以帮助我们推断番薯传入澎湖的下限,亦即推断番薯最迟于哪一年已传入澎湖。该书作者杨英是明末延平王郑氏政权的户官,负责粮秣簿籍之事,追随郑成功征战十余载,因此对行军和粮饷搜刮筹备之记载尤为详细,且该书所据材料皆录自各科案卷和书牍,多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材料。关于此书之得失,朱希祖论之甚详。在序中,他说道:“每逢出征,必经理粮饷,故此书之记载,特专重财政、军事两端,而财政之记载为尤详。此为本书最精彩处,其它史书均不能如此详尽者也。”[1]是以此书在财政、军事方面的记载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   该书对郑氏渡海征台期间驻扎澎湖的记载是本文要考查的重点。永历十五年(1661)“二十七日,大师开驾至柑桔屿阻风,又收回澎湖内屿。时官兵多不带行粮,因何廷斌称,数日到台湾,粮米不竭,至是阻风乏粮。藩令户都事同洪游击就澎湖三十六屿□(派)取行粮,□□正供。时吊集各澳长追取接给。各澳长搜索二日,回称:各屿并无田园可种禾粟,惟蕃薯、大麦、黍稷,升斗凑斛,合有百余石,不足当大师一餐之用。”[2]关于这段史料的真伪,有必要进行一些说明。首先,澎湖取粮一事,为杨英亲身经历,因此这段记载是最详细且可靠的原始史料。此事阮?F锡不知细情,故《海上见闻录》只说“行粮已尽”。其次,从整本书来看,杨英在搜刮民粮方面没有刻意隐晦的情况。朱希祖在其序中说到:“其职司会计,只知记载之完备,不顾事端之是非,故其搜刮民间之米粮,与其取偿损失之劫夺,在郑氏欲引以为讳者,彼亦不暇计及,而为之尽量披露,此真所谓‘实录’者也。”[3]正因为杨英全书对搜刮民间之米粮与取偿损失之劫夺之记载不引以为讳,所以这段关于澎湖搜刮米粮的史料记载是可靠兼可信的。   在证明这段史料的真实可靠性之后,我对这段材料进行了分析。综观全局,郑氏大军阻风乏粮,到澎湖各岛澳“追取接给”,实际就是搜刮当地民粮,搜刮两天后,只找到百余石的杂粮,不足以供郑军用上一餐。郑氏恐乏粮,又恐北风无期,于是在三十晚传令开驾。风灾未过,乏粮危机又迫在眉睫,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郑氏被迫出海。那么,在乏粮的背景下,户官杨英及兵士们必是极力搜刮粮食。那么,文中所载杨英对郑成功的回禀可谓是澎湖列岛进行的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农业状况考察报告。据此回禀内容,我们可以作以下推断:第一,最迟至顺治十八年(1661),澎湖已经有居民种植番薯了。第二,顺治十八年(1661)时,澎湖没有禾粟,因田园土地不适宜此类作物,当地的粮食作物以杂粮为主,包括番薯、大麦、黍、稷等等。第三,番薯在澎湖的杂粮种植中已占有一定地位,因而杨英记载中将其排在第一位。第四,澎湖番薯的种植仍处于传播的初始阶段,种植面积还小。在清代,一亩番薯可收二十余石,而郑师只搜集到“合有百余石”的粮食,显然番薯刚刚引入,种植面积还非常小。当然,番薯的种植面积小与当时澎湖人口少有关。随着政局的稳定以及人口的增加,番薯的种植面积慢慢扩大,对澎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番薯的引进栽培对澎湖经济的影响   澎湖的自然环境不适合稻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澎湖厅志稿》载:“海滨斥卤,土性硗瘠,泉源不瀹,雨露鲜滋,地之所产微矣。”[4]、“澎海雨露最少,若咸雨一作,则寸草无存。”[5]《澎湖纪略》则曰:“盖土地既已硗瘠,而风多雨少,又无沾足之润,虽有上农,亦何所施其力也哉!”[6]成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澎湖县志稿》则有科学分析:“本群岛之土壤,因玄武岩所含磷灰分解。尚称肥美。但气候条件不佳。雨量少。风力强,而且含有妨害植物成育之盐分。又无高山以阻杀风力。无森林以调剂水分。无河流湖泊以资灌溉。稻田极少。全属旱地。”[7]   而番薯因耐瘠耐旱,粗生易栽,且可沙地种植,所以能够适应澎湖恶劣的自然环境。《澎湖厅志稿》载:“澎地斥卤不宜稻,仅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