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英雄文武合一叙事策略考察
电影英雄文武合一叙事策略考察
武侠片是中国叙事电影的特有类型,虽可归类于动作片,但其特有的样式、独特的表现手法却有别于好莱坞动作片的杀戮与喧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武侠片,更加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入,使得影片文艺感愈加厚重,故而展现出一种暴力与唯美相融的姿态,给人以震撼心灵又回味悠长之感。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可以说是新世纪武侠片的代表之作。正因为影片中融入了大量暴力以外的文化因素,消解了暴力的恐惧与残酷,才使得观众在观看“刺秦”这一暴力题材的同时,丝毫没有感觉到杀戮的压抑,只记住了那一幕幕唯美的、经典的、舞蹈化的动作画卷。
一、《英雄》的“文武合一”叙事策略分析
(一)“琴棋书画”与“武侠”的艺术融合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雅士必修的科目,故又称“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素质和修养,同时也承载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这四种最为典型的文化元素,在电影《英雄》中俯拾皆是。
影片开篇第一场打斗就是在棋馆进行的。初时长空与老者雨中对弈,后来长空与秦宫七大高手及无名对决时,老者于一旁抚琴弹奏,琴声和着武功招式,时缓时急,相得益彰,琴弦断胜负分。无名的利剑穿过雨帘击败长空的经典镜头,在高速摄影机下,呈现给观众一种超越暴力本身的唯美意境。无名为搏取残剑飞雪的信任,于藏经阁展示自己的绝技――十步一杀,瞬间挑断周围书简,以及精准贯穿刺破毛笔的镜头,同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同时又隐喻了那个“文弱”的时代,“文”在“武”面前是何等的不堪一击。书画自古一体,这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分不开的。贯穿影片始终的秦始皇身后的那幅“剑”字,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意象,并在情节推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幅“剑”字,是无名向残剑所求,用无名的话讲,他想参透残剑暗藏在书法里的剑法。而那时秦军箭阵呼啸而至,赵国书院弟子却视死如归练习书法,恰如老者所言,文字承载的是文化,而文化是需要用生命去传承的。透过这一情节,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秦国武力荡平六国,实现大一统的背后,践踏了多少古代文明。一幅“剑”字,蕴藏了残剑对治国平天下的感悟,也昭示了影片认同武力统一的审美指涉。秦王参透了其中的奥妙,点明主旨,故而换来无名的“不杀”。另外,影片色调鲜明的场景设置也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意境的山水画。无名与残剑为悼念飞雪所进行的意念之战(场景为九寨沟),在梦幻般的山水中展开,湖面清澈蔚蓝,五色山林倒映,静谧略带哀伤,不见杀手本色,唯有侠骨柔情。飞雪与如月的胡杨林之战也是在漫天金黄的画卷中演绎的,二人鲜红的着装映衬在金黄的大背景上,伴随着剑气卷起的漫天飞叶,将武术动作之美与自然环境之美契合得完美无瑕。
(二)化武为文,实现对暴力的消解
秦始皇凭借万千铁骑,仰仗强悍箭阵,踏平六国实现大一统。这原本就是暴力与屠戮。但张艺谋却一改以往刺秦题材的纯暴力呈现,在叙事中不仅融入琴棋书画等许多非暴力因素,而且还有意识地化“武”为“文”,以此消解暴力的黑色压抑,实现了文武合一的叙事体系。
影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突显了导演文武合一的叙事意图。一处是残剑在为无名写字时,抓住飞来的箭,折断箭头做笔,继续写字的镜头。无名曾说,残剑的书法中蕴藏着剑法,这也说明了文武自相通。另一处是大漠之上,残剑以剑为笔,送给无名“天下”二字。传统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摘花飞叶皆可伤人”,而这两处细节却逆向解构了传统武侠电影的审美标准,不再强调万物皆可为武器以伤人,转而主张刀剑亦可为文事。残剑用剑在大漠上写下的“天下”,让无名顿悟,秦王不可杀;折箭为笔写就的“剑”字,使秦王醒悟,治天下要“不杀”。这两处化“武”为“文”的情节设计,在影片整体叙事中起着重要的“突转”作用,也是表现影片主旨的点睛之笔。
此外,影片虽通篇充满了打斗场面,但打斗都被设计成了非对抗性、非置人死地性质的表演,俨然成为一场场充满精彩绝伦的“武术之舞”。棋馆之战、秦营之战,是长空和飞雪精心设计下的“献身义演”;胡杨林之战与其看成情仇爱恨,不如看作色彩绚丽的风景水彩画;而九寨沟之战,是在意念中对飞雪亡灵的祭奠。以往武侠片中的快速打斗在这里找不到踪影,每个打斗场面,都用高速摄影机慢放展开,画面高清唯美、质感细腻,背景音乐也搭配得相得益彰。《英雄》借鉴《罗生门》的叙事手法,用一场场打斗铺开了一层层叙事结构,使观众边欣赏边思索,直到最后一刻“谁是英雄”的悬念才被揭晓,独特的叙事逻辑和场面表现,不仅提升了传统武侠片的叙事技巧,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解构了侠客“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传统精神。
二、“文武合一”思想的历史溯源
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武侠片即是中国武术的艺术呈现,所以说,武侠片本身就应该是文武并重的。新世纪武侠片有意识地回归,是武侠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武合一”思想在中国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