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论语与古代文人恋政情结
简析论语与古代文人恋政情结
摘 要:《论语》对于饱读圣贤之书的古代文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代文人中的少数人或许不以儒学为主要思想,但就其整体而言,儒家思想无疑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本文从心忧天下、图存社稷和内圣外王、入世参政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论语》与古代文人强烈的入世参政意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代文人 忧患意识 入世参政
引言
在历代文人中,李白可谓是比较潇洒的一位。他的诗浪漫飘逸,令人心醉神往。他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加上天性狂放,他有着昂首天外的狂放与不羁。他向往的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自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以吞吐宇宙之豪情高歌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还惊天地泣鬼神地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的确是一个狂傲的诗仙!
但是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却有这样一段话: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说“平生不求做万户侯这样的大官,只要能结识您韩荆州,就心满意足了。”“韩荆州”只是当时一个正四品官员,名叫韩朝宗。李白甚至还称韩朝宗有古代先贤周公的遗风。为什么狂傲的李白,如此肉麻地吹捧一个官员呢?不肯折腰的李白为什么又折了腰呢?若归因于李白言行不一,巴结官员,这未免太简单化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眼睛不能只盯着李白,而要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上去找原因。而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形成与《论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论语》对于读圣人书的古代文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他们中的少数人或许不以儒学为主要思想,但就其整体而言,儒家思想无疑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本文拟从心忧天下、图存社稷和内圣外王、入世参政两个方面分析探讨《论语》与古代文人强烈的入世参政意识之间的关系。
一、心忧天下 图存社稷
“人生识字忧患始”,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精神传统。不过,孔子以前的忧患意识,或者表现出对自己王朝命运的担忧,或者流露出对个人遭遇及命运的忧虑。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士人阶层的忧患意识与以前相比更加普遍,更加强烈,而且获得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对忧患意识有集中表述的,即是孔子,我们看看《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有关思想,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子疾没世而人不称焉。
君子忧道不忧贫。
仅仅从上面所举语句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忧患意识与先前相比,增添了新的内涵,具有了新的意义。孔子的忧患不再是单从自我出发,而是以忧国忧民忧天下为本质内涵,孔子忧世风日下,忧大道不行,忧自己缺乏救世的才能,至于个人生活的贫困,孔子则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及其弟子将古代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之后,孟子又将这种超越自我层面的忧患意识加以发展,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和“忧民之忧”的概念。
孔子与孟子等先秦诸子“忧民之忧”、“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深深地融入了饱读圣贤之书的古代文人心中,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心态,成为古代文人学士的一种精神。正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们正是以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精神,自觉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忧百姓之疾苦,忧国家之安定。忧国忧民几乎成了古代文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翻开古代文学史,我们就能感觉到古代文人们那强烈的忧患情怀。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生无一锥土,常怀四海心。(顾炎武)
这些忧患之吟,有些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但多数都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它呼唤的是清醒、激愤与昂扬。无论是对理想的抒发,对现实的批评,还是对国家大事的议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是出于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这些忧患诗作,在太平盛世,呼唤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更能激励人们舍身捐躯,共赴国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