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传统蒙古族马鞍设计与制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传统蒙古族马鞍设计与制作

简论传统蒙古族马鞍设计与制作   马鞍是蒙古族马具中的基本,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器具,其在形制、选材和制作工艺上彰显了蒙古族的特有传统。此外,蒙古族的马鞍设计统和了马鞍具及相关辅助用具,构建起相互关联的整体马具系统。   蒙古族马鞍的源起   马鞍,蒙古语称“博胡日格”或“额木额格尔”,用以架设在马背上,便于骑马者乘坐(图1 蒙古族马鞍 作者摄于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马鞍是蒙古族马具中的基本,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器具。最早有史可考的马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马鞍,其形态仅仅是拴系在马背上的软垫,真正具有蒙古族马鞍雏形的是西汉晚期的高鞍,其中部凹陷,更便于骑乘。及至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胡的鲜卑支族发明了前后鞒凸起的马鞍,马鞍前后两端翘起,形成前后鞍鞒,作用是防止骑者身体前后滑动,保证了其横向的稳定性,史称“两鞒垂直鞍”。隋唐之际,突厥人改进了马鞍,加高前鞍鞒,向下倾斜后鞍鞒,即为“后鞍鞒倾斜鞍”。此类马鞍,方便骑者上下马,是为一大进步。   蒙元时期,马背上的蒙古族根据先人制鞍经验,进一步创新,发明了后桥较低的征战马鞍,还有前后鞒平缓,乘坐更加舒适的生活马鞍等等。一般常见的蒙古族马鞍,前后鞍鞒顶部间距在30至45厘米之间,鞍翅长度大约为35至45厘米,鞍翅外缘宽度在30到40厘米   左右。   聪慧的蒙古族制鞍工匠还通过调整鞍鞒和鞍座形状大小,分别制作适合男性、女性和孩童骑乘的不同马鞍。明清时期,蒙古族马鞍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用料等方面上亦有长足的发展。宋朝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描述了蒙古族马鞍的先进性:“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蒙古族马鞍的另一重要性是在原有传统马具基础上统和马鞍具及辅助用具,构建相互关联的整体马具系统。   蒙古族马鞍的分类与传统制作工艺   图1#8195;蒙古族马鞍   迁徙游牧的蒙古族部族众多,而且分布的区域广阔,各地气候、地理、人文环境亦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折射在马鞍之上,便彰显出蒙古族精彩纷呈,鳞次栉比的马鞍种类与制鞍工艺。按照蒙古族部族姓氏和地域差异,蒙古族马鞍可分为孛儿只斤马鞍、哈萨克马鞍、巴尔虎马鞍、布里亚特马鞍、科尔沁马鞍、察哈尔马鞍、喀尔喀马鞍、卫拉特马鞍、鄂尔多斯马鞍、土尔巴扈马鞍和乌珠穆沁马鞍等等。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孛儿只斤马鞍前后鞍鞒都较高,中间鞍座部分狭小,特别适合套马时骑乘者固定身体,因而又称元宝鞍或套马鞍。巴尔虎马鞍前后鞒较低,形状近方,中间的鞍座宽大,银饰较多,图案细腻精湛。布里亚特马鞍前鞍鞒较高,形状尖突,鞍座相对收敛,多髹红漆。哈萨克马鞍又称为军用马鞍,用于内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其前鞍鞒较小,而后鞍鞒宽大,马鞍上漆有各式哈萨克图案,制作精美考究。   此外,按照蒙古族马鞍的具体是使用功能,可将之分为生活马鞍、庆典祭祀马鞍和赛马马鞍等,其中生活马鞍又包括坐鞍、驮鞍、车鞍、狩猎鞍和放牧鞍等细项。按照蒙古族马鞍的造型特点,有大尾马鞍、小尾马鞍、人字马鞍、大官座马鞍、小官座马鞍、羊尾马鞍和小三元马鞍等类型。蒙古族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材料各异,依之可分为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蓝马鞍、鲨鱼皮马鞍、蟒蛇皮马鞍、骨质马鞍、嵌宝鞍、漆底镶贝纹马鞍、实木雕刻纹马   鞍等。   蒙古族传统马鞍的鞍体(亦称裸鞍)包括前鞍鞒、后鞍鞒、左鞍翅、右鞍翅、前后鞍棱和鞍座(也称梁头)七个部分组成,其中鞍鞒形状似拱桥,置于中部鞍座的前后缘;鞍翅左右各一半,位于整个马鞍的两侧,鞍棱即是前后鞍鞒的边缘,样式因地域差异而多有不同,有单棱,也有双棱(图2 蒙古族马鞍的基本结构 自绘)。   裸鞍一般为实木,采用桦木、柳木、榆木、杨木、樱木、核桃木、檀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制鞍工匠用斧、锯、锛、锉、钻、锤等常用木工工具,通常依照以下步骤进行加工制作:(1)择选合宜的木材;(2)晾晒(或熏窑)木料以去除水分;(3)裁切木料,制作各裸鞍部件;(4)组装部件(铆鞍梁子),用动物皮或鱼鳔熬制而成的胶粘贴个部件,待干后再打眼,并用湿牛皮绳捆扎加固;(5)细雕整形裸鞍,包括去粗皮、毛刺、修边等;(6)打孔(通常为一侧9孔,共18孔),左右鞍翅的前后端各4孔,用以扣压钉、穿缀梢绳和固定攀胸和后?G。鞍翅中部下缘打一长方形孔,用以穿缀吊镫皮条。鞍座两侧各打两孔,用以扣鞍花,钉鞍垫。前后鞍鞒下缘各打两对小孔用以拴系肚带;(7)给马鞍髹漆,防护腐蚀,增加美观。      图2#8195;蒙古族马鞍的基本结构   裸鞍制作完毕后,在鞍座和前后鞍鞒上面要覆上鞍垫,使乘坐着更加舒适。鞍垫通常用灯心绒或大绒等粗布料裹在羊毛毡外制成,也有用一块栽绒毯子裁剪而成,其大小一般根据鞍面与鞍鞒找齐后的形状而定,两侧各用两个或多个鞍花固定在马鞍之上。鞍垫上多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