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模块化课程场的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立模块化课程场的意义

课程模块: 大模块: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类型设置大的教学板块: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核心素质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满足不同岗位需要)。 中模块:围绕培养某一能力或某一思想而构建的课程群(如3、5门课程)。如专业外语的综合交际能力(只上专业外语课不够,还要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文字翻译能力)。 小模块: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的教学单元,相当于狭义的“课程”。它是教学的抓手。它已成为教育思维的基本概念,不易改变。但作为基本教学单元的“课程”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 2、“模块化课程”与“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课程:指按照模块进行编排组合的课程群(中模块)和采取模块化教学的单一课程(小模块)。 模块化教学: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以特定的思想、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由多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可采取不同教学形式的教学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可以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组合,可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组合等。我校对模块内容的描述一般分三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   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个性化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知识输出,用理论、经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由一到多(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岗位;一个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创新型人才特点:创新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学科壁垒、改变知识结构、引进新的方法、迈向新的领域;而个性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和条件(不能人云亦云)。 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个性化人才。 一、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一般是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它具有开放、竞争、有序等特点。模块化课程市场是指学校以模块化课程作为基本单元的“商品”,以学分作为交换的“货币”,让教学双方自由地进行“买卖”的场所。教师作为卖方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商品”——模块化课程(小模块或中模块),学生作为买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即蔡院长说“模块组合池”,如果学生能从池中自选就是市场)    学校要以开放的胸怀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发展,并按“市场”的规则进行管理。学校的课程市场越发达,学生选择的余地越大,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创造力,越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二、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的意义—— 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学生的需要,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诸多的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结构图,学生所选的模块组合不同,其素质结构也不同。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所选学的模块不同其素质结构也不同。从而既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又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既能满足社会极其丰富的岗位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1、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让用人单位满意。 众所周知,今天的大学毕业生非专业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 据麦可斯公司调查:200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率为70%,而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为68%,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9和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率分别为67%和69%,而历史学、法学、农学、理学等本科各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平均不到60%,有的不到50%。 我校某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情况: 就整体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供需双方质与量的矛盾或错位。这也是市场经济的特点。要解决量的矛盾,就必须依靠精准的人才需求预测。但这很难做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问题已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低位就业;可以非专业就业(辅修二专业、继续教育是趋势)。 就某一所学校和学生个体而言,非专业就业也与毕业生个人的专业素质和志向有关。 就接受非专业就业的岗位来说,要么该岗位专业性不强,要么确实找不到专业人才(这与大学的专业设置跟不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关,如随着社会城市化、老年化的到来,社区服务、老年服务的专业建设严重滞后,近年这一行业吸纳了很多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非专业就业。还有公务员考试:文凭+“公务员专业”。) ——问题:“非专业就业”如何反映专业的教育质量? 在我国,目前要像德国那样设置那么多的专业很难。按照我们的思维,专业太多会导致专业之间的差异缩小,而专业之间的差异越小又让人觉得是“专业性不强”,但专业设置太多又增加了专业建设的难度,并给管理带来困难。所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强化专业”与“弱化专业”两种声音并存的局面。   对学生而言,只有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并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模块化课程,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才能为其个性化的塑造提供可能。学生“专业个性化”的程度则取决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模块选择的自由度。如果学生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