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联合抗阻耐力运动与单纯耐力运动对STEMI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联合抗阻耐力运动与单纯耐力运动对STEMI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较联合抗阻运动-耐力运动与单纯耐力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62例PCI术后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耐力运动组(30例)和联合运动组(32例)。除予以常规治疗外,耐力运动组进行规律慢跑,联合运动组在慢跑基础上联合抗阻运动,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运动6个月时及运动后12个月,以《健康状况问卷-简表36》(SF-36)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生存质量评分和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6个月时及运动结束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9、2.2174,P=0.0343、0.0304)。 结论 联合抗阻运动与耐力运动可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抗阻运动;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80-02
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对于此类患者,除了进行及时再灌注治疗,运动康复是重要的环节[1]。耐力运动可改善机体运动能力和神经-内分泌功能,而联合抗阻运动可能改善患者日常等长运动能力[2]。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联合运动与单纯耐力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行PCI术的STE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联合运动组和耐力运动组,最终62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其中,联合运动组(32例)进行6个月的耐力运动及抗阻运动,耐力运动组(30例)仅进行耐力运动。联合运动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2~75岁,平均(60.1±10.7)岁;耐力运动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平均(61.2±11.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所有入选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符合下面任一情况者均排除: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②左室射血分数35%或心功能Killips分级在Ⅱ级以上;③合并严重的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需要手术的瓣膜病、急性心包炎或心肌炎、其他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及认知障碍;④预期寿命小于12个月的疾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出院1周内均进行康复运动,由医生、康复师及护师组成康复单元。运动分预热阶段(5 min),正式阶段(50 min)和整理阶段(5 min),每周运动3次。其中,联合运动组第1个月每次分别进行耐力运动35 min,抗阻运动15 min,后5个月各进行25 min,耐力运动为脚踏车;运动强度应达到目标心率[心肺运动实验(CPET)时,达到90%运动通气阈值时的心率],1个月内通过心肺运动实验调节运动强度,终点为患者出现极度疲劳、心绞痛、多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心电图出现ST改变。抗阻运动强度设定为单次最大运动强度的50%,并依据患者反应情况调节强度。第2个月时强度增加为单次最大运动强度的60%,包括9种抗阻运动方式:腿部伸展、背阔肌上拉、胸部推举、蝴蝶式扩胸、二头肌推举、颈后臂屈伸、肩上推、划船和背阔肌高拉。运动次数以渐进式增加,避免Valsalva动作[3]。
1.4 临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6个月时及运动结束12个月后,以《健康状况问卷-简表36》(SF-36)进行生存质量评价,以飞利浦超声仪(Philips,HD-3,USA)测定LVEDD。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对数转换,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SF-36评分和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5)。运动6个月时及运动结束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