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北京地区发现辽代广口重唇罐
试析北京地区发现辽代广口重唇罐
关键词 北京;辽代;契丹文化;广口重唇罐;融合
摘要 广口重唇罐是契丹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北京地区仅发现两例,通过与在内蒙古、辽宁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在形制及器物组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广口重唇罐的演变规律,其出现于北京地区辽代晚期的汉人平民墓葬内,客观上反映了契丹人逐步汉化、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辽代文化特点。
2005年5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门头沟区水担路配套搬迁用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并清理了一批辽金时期的古墓葬。墓葬分布较集中,随葬器物主要以陶器为主,其次为瓷器。在对陶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件陶罐(M19:15)比较典型,其特征为:泥质夹细砂,广口,双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从其器形特征来看,应该是契丹文化的一种延续。
辽代广口重唇罐主要出土于内蒙古及辽宁地区,并常见于辽代早期文化遗存及契丹族墓葬内,如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街北山坡遗址及哲里木盟发现的几座契丹墓,辽宁辽阳三道壕辽墓、北票柳条沟辽墓等皆有出土。迄今为止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实例并不多,仅在1989年顺义县安辛庄发现的辽代墓葬及上文所述2005年门头沟区龙泉务辽金墓地M19内各出土一件。广口重唇罐是契丹文化典型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此前只在辽地出现,现在却发现于北京地区辽代的汉人平民墓葬内,那么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着相应的内在联系。据此,就以北京龙泉务辽金墓M19内出土的这件广口重唇陶罐及其墓葬形制、器物组合与内蒙古、辽宁等地发现的同类型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一、墓葬形制与器物组合
1、北京龙泉务辽金墓地M19为砖石混砌圆形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室内设置棺床,棺床上葬置烧骨。随葬的广口重唇陶罐(龙M19:15)与陶执壶、陶盆、陶勺、陶匝、折肩白瓷罐、绿釉鸡腿瓶等器物为组合形式出现。
2、北京顺义安辛庄辽墓为砖砌圆形单室墓,由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内砌筑棺床,棺床上骨架已散乱,仅发现头骨和上肢骨。随葬的广口重唇罐(顺M1:6)与绿釉瓷注壶、绿釉瓷盏托、白釉瓷碗、黄绿釉鸡冠壶、绿釉瓷盘口瓶、铜鎏金马具、鎏金银质大带等器物为组合形式出现。
3、乌斯吐火葬墓为竖穴土坑墓,东南一西北向,墓底葬置骨灰和木炭灰烬,骨灰上用桦树皮覆盖。随葬的广口重唇罐(乌M1:1)与盘口六瓣瓜棱壶、鼓腹泥质陶罐、铁刀、铁匕为组合形式出现。
4、荷叶哈达墓为一长方形石棺墓,南北向,棺内随葬有羊骨。随葬的广口重唇罐(荷M1:1)与盘口瓜棱壶、磨光陶瓶、铁刀、铁矛、小铜牌等器物为组合形式出现。
5、北票柳条沟辽墓为砖砌长方形单室墓,南北向,内葬骨灰。随葬的广口重唇罐(柳M1:3)与侈口长颈假圈足陶壶、鼓腹陶罐、五花式白瓷碗、假圈足白瓷碗、白石管珠等器物为组合形式出现。
6、辽阳三道壕辽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墓,东西向,棺内骨架凌乱。随葬的广口重唇罐(壕M1:1)与盘口瓜棱陶壶、铁刀、铜指环、铜耳坠、石管等器物为组合形式出现。
二、器物形制对比分析
壕M1:1,泥质灰褐陶,夹粗砂,质粗。侈口,多唇,束颈,腹微鼓斜弧收,小底上凹。颈部饰滚轮篦齿纹,外底横印花叶纹。口径12.8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12.9厘米(图一,1)。
荷M1:1,泥质夹砂陶,并羼有云母,轮制,颜色黑褐相间。广口,口沿外侈,颈部内束,底上凹。口沿外侧饰三道凸弦纹形成三唇,于最下一道唇上饰滚轮篦点纹,颈部以滚轮绘画形式绘出曲线三角纹,肩及腹上部有一道不明显的凸弦纹,上压印滚轮篦齿纹,腹下部素面。口径14.2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14.4厘米(图一,2)。
乌M1:1,夹砂陶并羼有云母,轮制,颜色灰褐相间。广口,口沿内有倒棱,颈内束,底上凹。口沿外侧施四道凸弦纹形成多唇,于最大一道凸弦纹上加饰滚轮篦齿纹,其下饰篦点纹,颈部及腹上部饰滚轮压印篦点纹,以下为素面。口径14.4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3)。
柳M1:3,泥质灰陶,质较粗,内夹细砂,色微红。大口,颈略束,深腹微鼓,小底上凹。口沿外侧饰三道凸弦纹形成多唇,唇下及腹部饰滚轮压印纹。口径12.6厘米,腹径10.4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3厘米(图一,4)。
顺M1:6,泥质黑褐陶。大口,宽边,高领内曲,腹微鼓斜收,小底内凹。口沿外侧饰三道凸弦纹,沿下及颈下部、腹上部各饰一周压印纹。口径16.7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18.2厘米(图一,5)。
龙M19:15,细泥质灰陶加细砂,轮制。广口,口沿内有倒棱,束颈,腹微鼓斜收,小平底。口沿外侧饰两道凸弦纹形成双唇,颈部饰一周凹弦纹。口径11.1厘米,腹径14.2厘米,底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