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敦煌莫高窟103窟维摩诘经变图中家具
试析敦煌莫高窟103窟维摩诘经变图中家具
摘 要:唐代家具种类相比前代有了明显增加,但家具组合或单独使用的方法仍处于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103窟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所使用的坐具、屏具、承具、帷帐的组合,是唐代常见的家具组合形制。家具形象融入宗教题材绘画,加强了宗教绘画的写实性与普及性。
关键词:维摩诘经变图;唐代家具;组合关系
莫高窟103窟开凿于唐开元(公元713年)――天宝(公元755年)之间,为覆斗顶窟,窟顶四披绘千佛。西壁塑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南壁绘《法华经变》,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东壁绘《维摩诘经变》(图1)。
图1 维摩诘经变
1 维摩诘经变图
维摩诘经变题材始于隋,盛于唐,莫高窟壁画中多选绘《问疾》题材,壁画中的维摩诘凭几坐于榻上,右手执麈尾,食指、中指分开,左手搭于左膝自然下垂。维摩诘身体微微前倾,蹙眉张口,似与遥遥相对的文殊菩萨激烈辩论。壁画中,维摩诘形象有着浓厚的文人形象气息,采用工笔写意的线描手法,“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1]颇具吴道子画风。
壁画描绘的维摩诘使用了四件家具,分别是榻、围屏、帷帐、供案。维摩诘坐于高榻上,榻后设围屏,榻四角固定帐架,支撑榻上方的帷帐,供案摆放在榻前,形制低于榻。这四件家具无论是单独造型还是组合方式,都有着盛唐时期家具的风格。例如,唐代《历代帝王图》中主要人物所坐的榻,形制与维摩诘所坐相差无几。其他,如围屏、帷帐、供案等家具在唐代往往与榻配合使用。本文将以壁画为例,研究唐代家具的源流以及组合关系。
2 维摩诘经变图中的家具
2.1 榻
维摩诘所使用的榻,属于“四面平”箱式结构,由于四面均有?酌牛?所以也称作“?酌攀介健薄K拿?酌湃?口上部呈不规则花口,?酌潘闹芷鹧粝撸?腿足与榻面以粽角榫相接,外部疑髹薄漆。将维摩诘与其所坐的榻进行比例对比可以发现,这件榻高于同时期日常生活中的榻床,同时根据莫高窟323窟壁画《迎昙延法师入朝》、159窟壁画《随喜功德品》中佛座中出现的榻的形制推断,维摩诘的榻是因为融合了佛教元素,用于僧人说法的场合,[2]故而整体偏高,不仅高度增加,而且形制也远远大于用作承具的供案。
榻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属于坐具,源自于低起居时代的坐席。汉代以前,中国人的坐具主要是席和床,[3]席多用蒲草、竹和藤编成,席的形制大小不一,有的可以坐四个人,有的仅容一人使用,称“独坐”。汉代以后坐具开始逐渐抬升,至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独坐”席增高而成为的“独坐榻”。榻不仅有坐具的功能,而且在承具发展不成熟的时期,同时兼具一部分承具的功能。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陶案上面及周围的器物有:陶凭几、陶盘、陶耳杯、陶瓢尊、青瓷盘、青瓷耳杯、青瓷勺、青瓷洗和青瓷熏等,[4]与凭几配合使用的家具当为坐具,而这件家具上又同时摆放着酒器、食器等生活用具,这表明坐具在当时的使用比较灵活。杨子华《北齐校书图》中,一张四面平结构?酌砰缴献?着姿态各异的四个人之外,还放置着古琴、投壶、辟雍砚、凭几、酒?}果?У取:苊飨裕?画中人物的多种行为均发生在榻上,所以榻并不仅仅行使着坐具的职能。唐代周?P绘《宫乐图》中,榻被用来专门摆放酒食,仕女以榻为中心坐在腰圆凳上。?酌砰皆?本是坐卧具,唐以后则可用来充当食床。[5]唐代食床与榻床不一而论,食床往往保持着榻床的形制但主要用来盛放食物,但在承具发展不成熟的唐代,食床?c榻床的使用并未明确区分开,莫高窟113窟(盛唐)北壁婚礼宴饮图中,人们直接坐在盛放食物的榻上。证明唐代榻既可当坐具也被用来作为承具使用,形成了低起居家具向高起居家具过渡时期的家具类型不成熟的现象。
2.2 屏风
壁画中,榻上铺宝相花纹边坐垫,后面设围屏,画面显示6扇,推断应为7围屏,每扇周围绘朱红色边框,屏正面书写书法作品,背面光素,仅留朱红边框。围屏偏低,基本与侧身而坐的维摩诘等高。唐代墓葬出土很多描绘屏风的壁画,如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氏墓,韩休墓壁画中皆有在屏风上绘画的图像资料,这些屏风画不是在屏风上绘制完整画面,而是分隔处理,每个隔间里都绘有独立画作,这与维摩诘身后的屏风画形制极为相似。
屏风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具,最早在先秦经典中常被称作“??”或“依”。[6]《释名?释床帐》“??,倚也,在后所依倚也”。屏风构架简单、便于布置,可以轻易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划分空间,隔离出尊位,符合当时的等级制度。扬之水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中说道“两汉至于魏晋……小曲屏风与床榻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特别促进了屏风画的发展,诸经史事图画屏风当时成为风气,后世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而成为传统”。[6]屏风画由最初的“劝诫”功能,到后世单纯的欣赏性功能,再到隋唐之际脱离屏风而独立出“画障”,逐渐发展为充满文人趣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