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摘要]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实践经验,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灾荒形势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灾荒防治问题,对灾荒防治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灾荒防治的根本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灾荒防治的首要任务;重视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是灾荒防治的重要举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灾荒防治的有效手段;政府救济和群众自救相结合是灾荒防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他长期重视和领导灾荒防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灾荒防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对于推动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应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灾荒防治工作的首位;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救灾工作保驾护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高全社会对灾荒的忧患意识;加强党和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多元救灾主体共同参与模式。
[关键词]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为人民服务;经济建设;勤俭节约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7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灾荒防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做好今后的灾荒防治工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前,学界对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进行考察、概括,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有所启示。
一、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实践经验,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灾荒形势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1.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纵观中国历史,灾荒防治思想源远流长。古代人认为,发展农业是防治灾荒的基础。《管子?治国》说:“夫富国多粟,生于农。兴利者,利农事也;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又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1](P46)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中国古人还强调要有仓储思想,《礼记?王制》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1](P47)针对中国古代频发的水旱灾害,明代人宋濂认为水既能对人类造成灾害,也能利用它为人类造福。《明史?河渠志》有记载曰:“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惟能因势利导之,可蓄则储水以备旱?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1](P47)除此之外,中国古人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也早有认识。管子说:“十年之计在于树木,为国者当谨山泽之守。”《宋史?太祖本纪》说:“开宝中,诏缘黄河、汴河、清河、御河州县,准旧制?枣外,别课民树榆柳,为河防。”[1](P48)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形成了兴修水利、重农贵粟、扩大积储3条积极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灾荒防治思想已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其中尽管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灾民的生命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为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2.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灾荒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巨大障碍,它的发生是任何时代都难以避免的。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灾并不必然有荒,而导致灾荒发生的往往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写道:“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因此,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并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