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栽培中易出现异常现象及防止措施.docVIP

金针菇栽培中易出现异常现象及防止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针菇栽培中易出现异常现象及防止措施

金针菇栽培中易出现异常现象及防止措施   摘要 主要介绍了金针菇发菌期和出菇期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及防止方法。重点论述了发菌期菌种不萌发、菌种块萌发不吃料、菌丝发黄生长缓慢等问题,出菇期的不现蕾、菇蕾发生不整、袋壁出菇等10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防止方法。   关键词 金针菇;发菌期;出菇期;异常现象;防止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46.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3-0113-02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兴起,金针菇生产面积逐渐扩大,产量越来越高,出口创汇,效益非常可观,但生产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了使金针菇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现将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发菌期易出现的现象及防止措施      1.1菌种块不萌发   1.1.1原因。菌种夏放时间过长,发生老化;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菌种受高温伤害。   1.1.2防止方法。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30~50d;在高温天气,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栽培时间,避免高温伤害;接种时防止烫伤菌丝。   1.2菌种块萌发不吃料   1.2.1原因。主要是培养料不适合菌丝生长,常见于:用新鲜木屑或掺杂有松木屑为原料,其中含有害菌丝生长的物质;原料霉烂变质,滋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拌料后堆闷时间过长,装袋后未及时灭菌,料已发酵变质;皮和米糠等氮素辅料,质量低劣或添加量不足,使用尿素补充氮源,量过大,抑制菌丝生长;多菌灵抑菌剂添加过量;氧含量不足;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培养料pH值偏酸或偏碱;菌种质量低劣,生活力衰退,菌丝吃料能力减弱。   1.2.2防止方法。选用陈年阔叶木屑,不用刚锯的新鲜木屑和松木屑;不用霉烂、变质、虫蛀的原料;培养料拌料后2~4h装袋,切忌堆闷过夜,防止料酸败;用优质的麸皮和米糠补足氮源,添加量不少于20%,最好再添加3%~5%玉米粉,以利于菌丝生长;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多菌灵抑菌剂添加量以0.05%为宜;木屑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芯(粉碎的),以补充氧气不足;掌握正确的灭菌操作,高压蒸气灭菌时,必须排尽冷空气,灭菌要温度准,时间足,在1.5kg/cm2压力确保2h;常压蒸锅灭菌时,锅盖严实,不漏气,火力要旺,蒸气要足,在温度100℃保持10~16h;培养料装袋时,pH值调整在6.5~7.0为宜;培养料含水量要控制在65%左右,勿过湿;从有信誉的菌种供应单位购种,选用菌丝洁白、粗壮、浓密的优质菌种。   1.3菌丝发黄萎缩   1.3.1原因。培养室内温度高,通风不好,袋与袋间排放过量,影响空气流通,菌丝受高温伤害;料过湿且压得太实,菌丝缺氧;灭菌不彻底,料内嗜热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室通风不好,二氧化碳浓度高。   1.3.2防止方法。培养室的温度保持20℃左右为好,袋与袋间要略有间距,做好通风降温;掌握好料水比例,装袋做到松紧合适;发现料过湿时,可在菌丝生长区内多点剌孔,以通气降湿;培养料常压灭菌,在100℃保持14h可防止细菌污染现象发生;培养室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1.4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   1.4.1原因。袋内不透气,菌丝缺氧,多见于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温度偏低,菌丝生长很慢,或停止生长。   1.4.2防止方法。采用封闭式发菌培养时,当菌丝入料3~5cm时,将袋两头扎紧的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刺孔通气补氧;保持适温培养,室内温度不低18℃。   1.5菌丝未满袋就出菇   1.5.1原因。栽培偏晚,菌丝培养温度过低,低温刺激出菇。   1.5.2防止方法。适时栽培。低温栽培时,要加强培养菌丝,使温度维持在18℃以上。      2出菇期易出现的现象及防止措施      2.1不现蕾   2.1.1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2.1.2防止方法。料面干燥可喷18~20℃温水,但不宜过多,喷后不见水滴为宜;降温10~12℃,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85%,防止气生菌丝产生;加强通风,增加弱光光照,诱菇蕾形成。   2.2菇蕾发生不整齐   2.2.1原因。未搔菌,老菌种块上先形成菇蕾;搔菌后未及时增湿;袋筒撑开过早,引起料面水分蒸发;接种成块不均匀;催蕾阶段及子实体生长后期二氧化碳浓度高。   2.2.2防止方法。搔菌,将老菌种块刮掉,同时轻轻刺破料面菌膜,减少表面菌丝伤害,利于菌丝恢复;催蕾阶段做好温、湿、气、光四要素的调节,促使料面菇蕾同步形成;等料面菇蕾出现后再撑开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