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主体审关实践入与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鉴赏主体审关实践入与出

鉴赏主体审关实践入与出   摘要:鉴赏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文本的生命性体验、解读能力和落笔成文的运筹能力。文章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入”与“出”两个方面论证,同时追求鉴赏教学的提高与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指归。   关键词:鉴赏教学;审美实践;“入”;“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35-02   在文学鉴赏课程教学中,须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品文本的生命性体验能力和落笔成文的运筹能力。   谨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入”与“出”的话语来阐释本文主旨。“入”指鉴赏主体的身临其境、忘掉世俗之我的审美状态;“出”指鉴赏主体冷观作品及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而理性总结、落笔成文。同时,既然将“鉴赏”与“教学”融并一体,“出”便必然要包含师生互动的评点升华环节。   一、“入”得肌理,境高一格   记得一位学生曾问:“老师,罗彻斯特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简·爱跟他怎么生活啊?”——在学生那里,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鉴赏缺弱:面对作品,其心理总是难以摆脱世俗的羁绊。进而给教师提出不容不思考的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走进忘怀俗我的文学境界?在此仅强调易被忽视的两方面。   (一)陶冶心性   鉴赏的深刻性在于追求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但若无领会音乐的耳朵,再好的旋律也毫无意义,这必然要求鉴赏主体拥有与作品对等之心致,否则就难以生成相应的审美感动。   鉴赏教学往往易忽视一个内容,就是提醒学生须有做人的美好心性或首先应学会在生活中磨砺审美化的情感,以情理解世界,以情给予世界。“审美”,基本关涉两种意义:一是艺术的创造,包括创作与鉴赏;二是审美生活。两者虽分属不同世界,却又紧密关联。而后者是主体进行圆满鉴赏的不可忽略的先在条件。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素质,应先培养其诗化生活的能力。童庆炳先生在其《苦日子甜日子》的“祖母·小溪·山路”中写到与祖母的感情及祖母如何支持其求学的经历,充满了美的感恩情调;欧阳修早年失去双亲,却在自己六十多岁时才为父母写下墓志铭《泷冈阡表》,浸满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积淀的难以忘怀的人伦真情。正因拥有了如此之审美生活的素养,他们才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及文学批评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同时,也印证了以上我们所言的观点。可见,心性修养是鉴赏首所依凭的前提(当然,不否认还需要其他丰富的审美“信息域”条件)。应教导学生学会审美生活,从点滴琐碎中捕捉诗意,漫步田野、享受花香,仰望蓝天、心随白云,拥有大爱的胸襟、细腻的关切,叱咤宇宙,悲悯人生。   (二)我即非我   正如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则变成了“艺术的我”,快乐其中的快乐,忧伤其中的忧伤。鉴赏作品也在某种意义上同出一理。则如前所提的简·爱与罗彻斯特相爱的最美之处必在于对一无所有的物质生活的超越;同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也才那样感人;才能理解谌容的《人到中年》中的患难与共、难以分舍的爱情。鉴赏主体只有走进作品,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其中,将“我”成为“非我”即非世俗的我,才能真正享有作品的真善美。如此用“心”鉴赏,便会读懂哈代笔下的凄美的苔丝,读懂托尔斯泰笔下的浪荡的喀秋莎,读懂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倔强的郝思嘉,读懂冯梦龙笔下的热辣的杜丽娘。被感动了,才会有高质量的鉴赏。鉴赏主体不应与作品文本陌生,而应以真诚的生命与作品同在,尊重之,关爱之,由表及里地走入之。   当然,“艺术的我”又必要深刻,不能流于一般的多愁善感层面,应会感受作品的灵魂。莫泊桑的《漂亮的朋友》说:“人的出生方式都是一样的,在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后,又走进了共同的地方——坟墓。”启迪我们回味人生的真谛。屈原的《离骚》能让我们去感受全人类的失却心灵家园又渴望归属的顽强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以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我们又领略到永恒之在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元差别境界的恬然、淡然和安然。教师应导引学生走进审美世界的最深处,拥有纯粹空灵的心态,俯仰八荒,思接千载。   二、“出”以理性,落笔成文   笔者曾做过一次“鉴赏授课信息反馈”的调查,其中一个学生写下的感受让笔者久难忘记:“老师,您讲的作品我都很喜欢,针对作品所阐释的内容我也都能听懂接受,但是,当我自己动手写作鉴赏文章时,就怎么也写不出来了。”这让笔者惭愧自己教学方法的偏失:只顾讲而忽视了鉴赏方法的点拨及对学生进行实践写作的训练。学生鉴赏作品,更多的是感受得明白却写得糊涂,甚至无从下笔,不会运筹。如何将陶醉自己的彩云片片、繁星点点的美的感动梳理成文,则又是一番见功夫的创造,也同样是学生须征服的学习任务。在此亦着重谈两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