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魅力》(二).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诗的魅力》(二).doc

PAGE PAGE 1 唐诗的魅力 3.3 动态特征 我们拟从以下七个方面讨论那些能够给意象注入生命和运动的语言特征:(1)引申的用法,(2)静态动词,(3)时间词和地点词,(4)时间副词,(5)及物动词,(6)倒装,(7)使动结构和兼语结构。 3.3.1引申的用法和新颖的观察 一般说来,形容词是静态的,但当一个形容词进入某种新颖关系时,它所构成的诗句也许能给整首诗带来生气。在“滩月碎光流”(500)中,用形容词“碎”来描绘反射在沙砾上的月光是恰倒好处而有引人注目的,在“孤灯寒照雨”(500)中,形容词“寒”被当作副词,巧妙地概括了一种感觉经验。这两句诗表现了两种引申的用法:前者是语义范围的引申,后者是词类的引申。 引申的用法不仅限于形容词。“边草夏春秋”(418)中的“秋”用作动词,鲜明地表现了边地的干旱和贫瘠;“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516)中的远烧指的是太阳,而且是“烧”已由动词变为名词了。 前面已经说过,近体诗的用词一般偏重于普通词语和经过时间检验的词语,它们能给诗赋予一种稳定感和似曾相识的意味,正如荷马式的词语和定型化的表述一样。在这种背景下,当一种新鲜的观察 以新颖的语言表现时,它将是十分醒目的。上面的例子还能说明 一种更重要的现象,即它们都传达了一种明确的意义:它们所描写的事件是独特的,而且只能出现在非常独特的环境汇中。为什么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呢?在讨论简单意象时我们已经指出,汉语的名词通常只有一般性指称虽然它们的概括程度或有不同;赋予英语名词特别指称能力的那些句法条件,如同罗列句法、指示性冠词等,是汉语所不具备的。那么近体诗然后表现特殊的对象呢?在对动词性谓语的初步探讨中,我们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在缺少事态和体貌标志的条件下,一首诗怎样表现时间与变化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基本的原则:在近体诗中,特殊性与暂时性是彼此蕴含的。这个原则显然不适宜于英语诗,因为“丁香花开在知更鸟的巢边……”和“玫瑰,多刺的玫瑰,残损而凋零”是特殊的,但也是静态的;而在近体诗中,这个原则往往是很有效的。作为共相的译本是无法活动的,能够活动的只能是具体的个体。由此引申,由于汉语名词很近似于译本,所以它们是不能单独活动的。一个昆虫停在饥饿的青蛙身旁,它可以通过保持绝对的静止状态而与整个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然而只要它稍有活动,便使自己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从环境中暴露出来,因而引起青蛙的注意。青蛙所注意到的,只是以其运动方式从环境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也许不知道这个体究竟是飞蛾还是蚱蜢。换句话说,只要有了运动,就会有充满活力和动作的个体(当然,这并不妨碍活动的个体又属于宇宙之力的具体性共相(the concrete universal of cosmic power)。相反,我们的时间意识依赖于特殊的事件,当没有任何事件发生时,当我们被禁锢于永恒之中时,我们就失去了时间意识。所以,只要特殊性是包含在时间而不是对象之中,特殊性的任何变化形态都蕴含着暂时性。 在上面的例子中,词的新颖用法本身就是有助于生动描写的因素。此外,“远烧”、“碎光”等词,以起新颖性唤起人们对它们所描写的事物独特性的注意。然而,这些诗句所传达的生命与运动是相当微弱的。为什么呢?正如费诺罗撒指出的那样,动作应以动词作为主要媒介,然而这些例子中,新颖和动态却步市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如在“远烧入秋山”中,“烧”是动词作名词的新颖的用法,而主要动词“入”却是中性的、相当普通的。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会看到:动词新颖性和特殊性的重合是怎样产生较强的动态意义的。 最后,我们应对“新颖的观察”或“新颖的事件“作一个清楚的说明:“新颖”并非指某种别人不曾见过的事物,否则就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产生移情;如果一种观察超出了通常的诗歌表达的范围,它便是新颖的。认识的活动常常伴随着新颖意象的表现,曾经见过的事物,经过适当的描写,我们又将重新认识它。 3.3.2静态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平行结构中的对句 在五言近体诗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对句形式,每一句的头两个音节指明条件,后三个音节则描述在此条件下发生的事件。这后三个音节的构成是这样的:两个表示名词主语的音节接一个静态动词或不及物动词。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主 语 动作 条件 结果 此外,对句中的两行诗结构相同。在格律诗中,这种形式的对句大量地出现在诗的中间位置,每个重要的唐代诗人都用这种形式写下了著名的诗句。这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指出这种结构形式的动态可能性。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430)。在汉语中,条件句和结果句常常是自然衔接而无须任何逻辑关联词,诸如“如果——那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