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docVIP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HYPERLINK "/s/javascript:void(0);" \o "分享到微信" HYPERLINK "/s/javascript:void(0);" \o "分享到QQ空间" HYPERLINK "/s/javascript:void(0);" \o "分享到豆瓣" HYPERLINK "/s/javascript:;" \o "" 每一天早上,我们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晚上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刷微信。当我们打招呼的方式从“你今天吃什么?”变成“你微信号是多少?”时,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一次打开朋友圈,看到的大多是些文章链接、自拍或美景、求投票或代购信息等,好友生活动态越来越少。有时候偶尔点进去看某个好友的个人相册,才发现原来他最近确实更新了动态,只是当时没看到。 记得三四年前,刚开始玩微信时,朋友圈里只有三四十人,里面都是亲近的朋友,大家在里面记录生活,无所顾虑的表达喜怒哀乐。但后来,加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想看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在发动态前,要反复斟酌,删删改改,亦或是分组可见,生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有些人干脆不在朋友圈里发个人生活的动态,重新回到了微博,或者去了好友稀少的支付宝生活圈。为什么打开朋友圈,想看到的“朋友”越来越少? 日益扩大的的朋友圈 社会学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比如父子关系,而弱关系属一般关系。与讨论公共议题、侧重于“弱关系”的新浪微博相比,人们常说,微信是一个“强关系”的熟人社会。 其实,2011年1月微信刚上线时,主要依靠“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这两项陌生人交友功能积累用户。不过后来微信和QQ合作导入好友、以及从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同学、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陆续流行起了互添微信。 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iPhone4.0版本,推出了朋友圈的前身“我的相册”。官方介绍中写道:“你可以拥有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生活记录在相册中。”此时,微信的朋友圈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进行无所顾忌的表达。因为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密切的关系依然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维系。 但这样的状态维持得并不久。微信不断地更新版本、开发新功能,企图打造一个集社交、咨询、购物、金融于一身的综合平台。朋友圈渐渐地从单纯的小圈子,扩张到了更大的范畴,甚至成为职业社交和营销的工具。 使用微信的时间越久、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多,好友人数增长就越快。当我们打开微信通讯录,里面很多鲜有互动的陌生“好友”,他们静悄悄的躺在列表里:有些人可能是某个饭局或聚会上“被动加入的”;有些人可能是加入某个微信群后添加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要求加入的。 ?事实上,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目前,中国有6.97亿微信用户,月活跃用户6.5亿。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半数以上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用户占比较往年翻番。然而,按照一些社会学者的观点,每个人可以管理的稳定人际关系不超过150人,亲密朋友不超过15人。 朋友圈是戴面具的一个舞台 朋友数量的不断增长,朋友圈正在远离一种私人关系的“熟人社会”,成为各种关系的杂烩。在这个半熟悉半陌生“大舞台”中,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在发动态之前,很多人会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要设置分组;哪些措辞容易引起误会等。 咪蒙的文章引发争议,不少人表示自己老板在朋友圈转发此文。而立场相反的文章同样达到10万,有人表示虽然赞同却不敢转发至朋友圈 这种“自我审查”多少包含着“表演”的成分。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情景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做是一种戏剧表演。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个体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角色的扮演而不是角色本身。 打开朋友圈,会发现世界很美好,大家都在努力晒幸福。有人世界各地旅游,有人出席各种高大上的活动,有人吃豪华大餐,毫无例外,他们都获得了一大堆好友的赞美。似乎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抱怨生活、发发牢骚、表达不满等。即便有人发,可能会引来各种莫名奇妙的点赞或鸡汤评论。 网友喇嘛哥说: 随着朋友圈的人数增加,慢慢地越来越懒得发朋友圈了,不是没有感触,是那些关乎内心的真正的伤悲和无助,你会下意识地屏蔽,因为能放在朋友圈里的一定是你经过粉饰的文字和图片,你慢慢地离真实的你越来越远,你带着面具的狂欢,只是让自己把不安全感和无人分享的落寞装饰成玩世不恭和幽默,消费给朋友圈。 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都是多样的,社会网络也是复杂的,如果在发朋友圈时不加审查,发布一些敏感、私密的内容,有可能被“泄露”到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