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农村留守学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浅谈农村留守学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摘要: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隔代教育等问题,比普通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学校,负责学龄留守儿童教育和培养,负有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与教师应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框架,规划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以事物的内外部联系为脉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缔结家长、家族、村委、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教育与引导
根据今年7月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农村学龄完全留守儿童的数量推算约1000万人。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他们留守在家乡,或父亲外出务工、或母亲外出务工、或双亲均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壮大的当下,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研究课题。农村学校,负责学龄留守儿童教育和培养,负有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责任与义务。且农村学校扎根当地,教师可频繁地接触留守学生,具有方便洞察学生心理状况的有利条件,应成为一个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和引导的窗口。我在农村学校深耕教育30多年,且任班主任工作30年,任教的留守儿童无数,在这30年的实践中、探索中、感悟中,我浅认为农村学校可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框架,规划留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以事物的内外部联系为脉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缔结家长、家族、村委、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理论认为,只有食物、睡眠等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才能实现上一层次的健康等安全需求,进而满足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阶段的需求。农村学龄儿童的心理教育也不外如此[1]。
一、满足留守学童的生存需求,是保障留守学童心理健康的最基础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学童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有好转,但大部分留守学童的家庭仍相对拮据,小部分家庭仍挣扎在无法温饱的贫困线上。部分留守学童的父母远在外地,或无法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生活费用,或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导致部分留守学童仍面临食不饱、穿不暖、睡不安的生存窘况。
今年我任教的学生中,有一对特别的姐弟。与众多天真无邪、开朗活泼的同班同学不同的是,他们两人常常衣衫不整、有时衣不遮体,精神萎靡、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是典型的学困生,平时都非常沉默,具有自闭倾向。每天下课后,他们并不像普通学生一般参加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而是直奔垃圾桶,搜寻垃圾桶内被人遗弃的食物。搜出的食物,无论是否肮脏、馊臭,两姐弟都毫不在意,狼吞虎咽。经过了解发现,两姐弟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因家庭贫困,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未能及时照料孩子,导致两姐弟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生存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人的自尊程度将急剧降低,心理健康更无从谈起,上述的两姐弟也因此而变得自闭、自卑。因此,我认为学校及教师应发挥第三方监护者的责任,密切关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留守学童的家庭状况。针对两姐弟的生存困境与心理问题,一方面,我积极与学童父母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童的现状,确保家长及时给予留守学童有效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NGO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公益组织等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帮助与两姐弟境况相似的极度贫困的留守学童获得父母以外的经济支持源,使他们能正常地学习、生活、玩耍,从而能健康生长[2]。
二、积极引导留守学童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确保“安全需求”是身与心兼顾的安全
现代教育除了要加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要注重把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起来。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心理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目前农村学校师资有限,无法做到一个学校一名专业心理辅导师的配备;但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亟需政府与各界给予支持,为农村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培养,或以镇为单位配备若干个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其次,农村学校可通过增加开设通识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增加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本体的心理健康。再次,定期举行留守学童的一对一私密性深度谈话,了解并追踪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留守学童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或问题时,提供可行的心理救助通道(如协同家长开导、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进行辅导)。
三、发挥学校的纽带作用,为留守学童缔结父母、乡间、社会的“爱与归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