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误现象学理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误现象学理分析

音误现象学理分析   摘要:从方言到外语、从古音到今音相互印证,通过个案,对音误进行描写,并作出学理上的分析。描写的是音误背后的动因,分析的是音误存在的合理性,但在有些情况下,规定应大于描写。   关键词:音误;描写;分析;规定   中图分类号:H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0)01-0115-04      人类的发音器官相同,故古今中外发音上有颇多相合之处,从方言到共通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均能找到语音上互通互转的痕迹,从而为语音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方言或外语中为某一语音现象找到根据或历史的遗迹提供了可资比较的前提条件。   各种语音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语音上的互转或演变均有规律可寻,对于某些音误现象,前人进行方言、外语横向对比的寥寥。鉴于此,我们将从方言到外语、从古音到今音相互印证,以个案分析为主线,为某些语音,特别是普通话的误读现象作出客观的描写并进行一些学理上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汉语拼音记音,偶以中括号注以国际音标。      一、语音互转:从方言到外语      我们首先将口型大致分为舌前、舌面和舌后各部分,自拟一个由舌前至舌后的声母发音图:   表中带括号的音在普通话中已被剔除,如喉音中的ng音,主要见于某些方言,如福州话、广州话、成都话、武汉话、大同话、西安话等。ng既可用作韵尾,也可用作声母(如“我”:ngo)。再如“泥”音,虽仍为n,应与英语need读音中n的发音位置相同,即舌尖轻抵上齿龈,但在普通话实际读音中舌尖却处于平直状态,这是普通话发音系统中剔除了一个n音的结果。这样,发音图中前后音的数目就出现了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嘴唇部分开口度较大,所以多出一个v音。相邻音位因相互影响,出现相互转化的现象在所难免,不管横转、竖转或斜转,甚至偶尔前后大幅度的跨越(如cinema=kine-ma),都符合语音的规律,在方言和外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横转的如:   从b到p:波浪(郑州)、遍地(郑州)、麻痹(郑州);从z到c:制造(郑州)、撮(郑州1)。   竖转的如:   从j到g:角(扬州)、三更(郑州);从k到q:卡(郑州)、英语的cook到从到h:杏(郑州)、巷子(扬州)、瞎说(扬州)、鞋子(扬州)。   斜转的如:   从j到q到g:雪茄――茄子   cigar(英语)。      二、发声的省力和费力:为索绪尔释疑      省力在语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从child[ai]到children[i]、从know到knowledge等。英语词首sp、sk、st组合中的p、k、t读如[b,g,d]便为非送气清音。胡壮麟所说的“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分布之中,它们从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总是出现在[s]之后,而总是出现在其他的条件之下”不够全面。词首的“清音浊化”是为了省力,词尾的“浊音清化”也多出于省力之故。索绪尔一方面认可省力律,一方面又列举了一些相反的情况,所以就有了“又该(怎)么说呢?”的疑问。   事实上,“清音浊化”多发生在词的前部,为的是给后续的成分留下足够的气力,而“浊音清化”多发生在词尾,此时已属“强弩之末”,省力和力量不足并存,比如俄语中的лоезд,词前部的清音Ⅱ(音p)需要浊化为b,词后部的浊音5(音z)和д(音d)则需要清化为s、t。英语中beauty中的t(读如d)、crisp中的p(仍读p),也正因为处于词尾,可不必预留气力,因此也可保持原来的清音本色。扬州话的“家去”(慢读如gaki,急读如gagi)、北方方言的“河堤”(heti)到普通话的hedI都是如此。尽管许余龙认为,“英语中有一条送气规则,这条规则阐明了清塞音的音位变体分布规律;而在汉语中却没有这条规则,因为汉语中的送气音和非送气音是对立的,构成两个不同的系统音位”,但此说难以涵盖汉语方言中的情况。   因省力原理而致多数人的语音之“误”是可以理解的。一般说来,读音先重后必轻,先轻后可重,这样符合省力的原理。比如在“郑州”、“垃圾”组合中,因“郑”、“垃”重读,原本平声的“州”和“圾”却转化为轻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就将“郑州”读作zh~ngzhou(但因“兰州”的“兰”吐气量小于“郑”,故“州”还保留平声)、扬州电视台将“垃圾”读作laji,但当其后另有其他成分时,为了给后边的成分补足音量(如“垃圾站”、“郑州人民”),“圾”和“州”又恢复到平声状态。在俄语中,юг中的r原本读[g],因处于词尾,吐气不足且出于省力之故轻读为清音[k],当在变为第六格即юге时,又因词量增加,音量也必增强,故读其本音[g]。在英语中,名词的conduct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音量显得很足,因此con的开口度大([Dn]),当作为动词重音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