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疗与精神分析专业失落与寻获.docVIP

我治疗与精神分析专业失落与寻获.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治疗与精神分析专业失落与寻获

我治疗与精神分析专业失落与寻获   “做治疗工作二十年,最难处理的是双重关系,也就是和心理治疗师有咨询室外的另一种人际关系。   身为治疗师的自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不知不觉到有一点感觉,然后是痛苦不堪,现在则是能免则免,尽量回避。”   这是我的故事……   在二十二岁那年,我因为莫名的忧郁情绪,到辅导中心求助。我登记的是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陈老师,我曾经听过她的课,她的课上得很深入,因为想上她的课,所以我到处寻找她的课程,因为我觉得她的课程对于做咨询工作是真正重要的,对我的学习有很深的启发。在课程结束后,我才有信心到学校学生辅导中心找人做咨询。   同一个时间,由于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加上陈老师的推荐,让我得以前往另一个团体,跟随陆医师谈着个案。当时有一位未结婚的毕业学姐呈现着自己做个案的过程,周围有一群穿着白袍、医学院毕业的医师,还有几位实习医师、见习医师,我则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坐在白袍中。   上课的地点在某医院的精神病房楼上,要上课前总要穿越楼下的精神病房,会看到病患走来走去,有些还会带着不同的表情跟你打招呼,有时候也会听见叫骂声,大概因为又有人被约束带绑起来。   楼上和楼下好像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尽情发疯,一个世界尽量要协助楼下那个疯狂的世界。   当时的我,走过楼下时,总是带着畏惧的心,因为他们那种不算正常的傻笑和热络,让我常常心生恐惧,还有一些人持续打头的动作,让我担心他们的攻击性。走过楼下的世界,我总是带着对人生的不解,还有对未知的疑惑。   楼上的世界,我听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听着学姐的个案报告,想增进我对人的了解,想了解楼下那一群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知性上的分析和了解就是我的学习目的,更何况我自己是心理辅导系的学生,本来也就应该对这样的事感兴趣。   表面上学习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内心深处却有着另一种暗藏的潜意识期待。   十九岁,我在物理系上心理学课时,第一次读弗洛伊德的理论,书上写着弗洛伊德所提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他说男孩希望可以排除父亲,有和母亲结婚的原始情感,女孩会讨厌母亲而想和父亲在一起。当时,心理学老师说着这段理论,并且加了一句注解:“这个说法是一种推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验证,这是一种神话,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了解它。”   这个“神话”在我内心深处却是一种“实话”,对于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人弗洛伊德,能把我对母亲的感觉说得那样清晰、精准,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震惊。   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但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的时候,自己是非常讨厌她的,因为她总是动不动就责骂我,一直都在吼东吼西。   相对于母亲的责骂,父亲则对我非常宽容。只要父亲在家的时候,我就不会被责骂,这使我养成对父亲深深的依恋,我也觉得父亲娶了一位脾气暴烈的妻子。我认为父亲的处境很艰难,因为我对父亲的认同和喜爱,让我失去了对母亲世界的了解。   有些事是我长大后才了解到的:父亲贬抑母亲,常常取笑她,她受了气,一生气就责骂或打小孩,骂完小孩,小孩就向父亲告状,父亲又再次贬抑母亲……家里的情感就在这种循环中轮回着。   小时候过母亲节对我而言是痛苦的,因为我的母亲和母亲节里描述的母亲都不同,她不温柔也不细心,她脾气暴躁,情绪不稳……   “情绪不稳”就是童年对母亲所有的记忆。然而,长大后在精神分析的躺椅上,才了解母亲也有她的难处。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认同了父亲,父亲贬抑母亲,我也贬抑我自己生命中的女性特质。从小我就认同男孩子的一切事物――爬树、钓鱼、挖地瓜,我就像个野孩子,从不穿裙子,我总认为穿裙子的都情绪不稳,穿裤子才是我认同的对象。而且乡下地方,没有一个男孩团体要一个女孩,因为她跑不快,力气不够,总会碍事。为了要加入男孩的阵营,我让自己很强、跑得快、力气大,最后虽然我偶尔可以参加他们的活动,但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把我看成外人。   我从不玩洋娃娃,我去学打网球、桌球,让自己更像男孩,更远离女孩的一切。   这个远离造就了我生命中的一种强度,让我有机会学习男性世界中的竞争和专注,以及大量的行动力,这些都是在社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压抑了我内在对于温柔、放松、安静、独处的渴望,这些东西我一直很欠缺,内在的女性特质找不到出口。   内在渴望变得很巨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仿佛找到了我自己。而在荣格(Carl G. Jung)的理论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整合,因为他说每个女人都有男性的内在特质,那是必然的。   在陆医师的课程中,我听到另一个自我追寻的女性。在一百多次的谈话中,她谈着对她父亲的爱,而我也想着,对自己父亲的爱……   课堂上,谈论阉割恐惧、恋母情结、阴茎、阴道的语言有时满天飞。对于二十出头的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