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地区东北路径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2010年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冷空气路径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划分为3种,即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重点研究东北路径冷空气对辽宁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冷空气从源地到达中西伯利亚后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东部或黑龙江地区南下到辽宁,造成辽宁的区域性寒潮天气。从环流形势上来看,东北路径寒潮天气中横槽型占较大比例,其次为小槽发展型。
关键词 寒潮;东北路径;环流形势;HYSPLIT模型;天气特征;辽宁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74-04
Abstract Based on gener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during 2006 to 2010,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cold wave in Liaoning area were analyzed. The cold wave paths in Liaoning are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paths,which were northeast path,northwest path and westerly path,and the northeast path were further discussed.The cold air was from the source southward through central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Liaoning area and caused regional cold weather in Liaoning area after the accumulation and strengthen in West Siberia. The pattern of Lateral groove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followed by the pattern of small trough developed.
Key words cold wave;northeast path;circulation situation;HYSPLIT;weather characteristics;Liaoning area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者霜冻。寒潮能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但它也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盐业制卤等工农业生产。天气学原理中指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分别位于新地岛附近洋面和冰岛以南洋面,冷空气多路经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北纬45°~65°,东经70°~90°)堆积加强后,从西北路、东路、西路、东路加西路侵入我国[1]。
近几十年来,我国气温呈缓慢升高趋势,尤其在冬季[2]。在此背景下,已有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冬季寒潮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且强度有所减弱[3-5]。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其结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并且研究时间距现在较远。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0年辽宁省14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得到对未来预报工作有益的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资料采用2006―2010年辽宁省1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数据。辽宁地区区域性寒潮天气的判别标准:辽宁地区有50%站24 h降温≥8 ℃,且日最低气温≤4 ℃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经过筛选,2006―2010这5年间辽宁地区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28次,针对这28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另外,还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空气资源实验室和澳大利亚气象局联合研发的HYSPLIT模型对2008年11月7日的一次典型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进行了模拟分析。HYSPLIT模型是一种用于计算和分析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轨迹的专业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对污染物在各个地区的传输和扩散进行研究分析,还可以被用于模拟气流来向及气团轨迹追踪。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Reanalysis数据(空间分辨率2.5°×2.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