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歌堂声声入心
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你会在黔东南州剑河县看到这样的情景:凉亭下、花园内、小区里以及体育场中,人们聚集在一起,少则十几个,多则近百人,有的唱歌、有的听歌、有的对歌、有的录歌……
山歌的语言多样、曲调丰富,唱的却都是同样的主题:赞美幸福生活、传播凡人善举、推进道德建设、弘扬核心价值。
结合当地群众爱唱山歌的习俗,剑河县化“讲”为“唱”,在全县机关、社区、学校、乡村、企业推动“道德歌堂”建设。由此,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被赋予新内涵,引领文化新风尚。
入耳入心唱道德
4月14日,连日阴雨的剑河终于放晴。
下午两点,县城休闲广场上聚集了将近200人。“道德歌堂”的舞台设在古色古香的凉亭里,前来听歌的群众把凉亭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的搬来塑料凳,抱着孩子边听边唱;有的依着栏杆,晒着太阳,手里打着拍子;有的蹲在树荫底下,拿着手机录音录像……
这时,五位身着演出服装的歌手登场,带来一首汉语合唱《农民大团结》。
“台下父老乡亲们,听我细细说真情……社会主义真正好,祝贺祖国万万春。”一曲终了,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几位老人还竖起大拇指说:“这几个姑娘唱得好!”
这一期“道德歌堂”已经持续了4个小时,歌手没唱够、观众没听够,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一位姓陈的老人说,早上邻居说民歌协会在“道德歌堂”开唱,自己便从村里搭车过来。“他们唱的山歌,我们都喜欢听,歌词写得也好,我还记了几句准备回去自己唱。”他翻开手上的笔记本,发黄的本子上用铅笔记下了歌名和歌词,一笔一划写得很是用心。
周秀英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小店,听说“道德歌堂”开唱,她连生意都不做了,关了店门、带上孩子来听歌。她坐在树荫底下,手里做着针线,一边听一边跟着哼。“好多歌我也会唱,就是没歌手们懂得多,他们自己会编词。”周秀英说,每次“道德歌堂”有活动,她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听,“让娃娃也学点道理”。
“这是我们协会第三次组织‘道德歌堂’,人数一次比一次多。今天早上看着天气好,我就给会员们打电话,不到两个小时,来了40多个会员。音响一打开,观众就围了上来,热闹得很!”剑河县民歌协会会长曹志辉介绍,从2015年2月开始,这种规模较大的“道德歌堂”每月至少举办一次,有时候遇到好天气,部分会员还会来这里以歌会友、以歌弘德。
“不需要预先宣传、不需要提前筹备,歌声一起,自然就有观众参与,大家都很积极。”曹志辉说。
多方参与齐出力
“剑河的老百姓爱唱山歌、听山歌,还能编山歌,有些村寨还有以歌办事、以歌劝和的传统。”剑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银珍表示,在推进“道德讲堂”建设的过程中,剑河县不断推陈出新,力图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受欢迎。“山歌演唱是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道德讲堂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推动两者结合,建设‘道德歌堂’,积极引导群众用歌声弘扬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杨银珍介绍,县委宣传部通过提供活动场地、支持音响设备、帮助协调经费、总结先进经验等方式推进建设“道德歌堂”,而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都是群众。
县城休闲广场上的“道德歌堂”被称为“总堂”,这里的演出主力正是剑河县民歌协会的80余名会员。他们来自全县各村,有男有女,职业、年龄各不相同,但是,只要“道德歌堂”有活动,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自备服装、自筹路费、自编歌曲,尽力赶来参加。
43岁的杨水秀是协会的一员。从小爱唱歌的她,现在在一家饭店当洗碗工,一个月有四天带薪休假。听说协会要组织“道德歌堂”的活动,她赶紧与同事调班。这次活动,她唱了两首歌,一首是合唱,另外一首,“是一个朋友写的词,讲述南明镇孝老爱亲模范欧文英的故事,我自己编上了曲调,好多人都爱听,今天唱了两遍”。
“甜甜莫吃完,苦涩莫丢开,留下种子种下土,子孙代代奔小康。”个体经营业主范德熙用苗语演唱了自己编写的《各民族大团结、共同致富奔小康》,还用汉语抄写了几份歌词,送给热心的“粉丝”。
这样的情景并非“总堂”独有。在县城六号区的六号桥凉亭,一群自称为“夕阳红民歌队”的老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把凉亭的凳子都坐得发亮。他们将自己编写的歌曲汇编成册,印发给观众传阅。厚厚的一本册子里,收录了5万字的民歌,几乎都是规劝世人崇德向善的内容。
“剑河拥有不少民歌协会,还有很多群众自发组织的山歌队伍。县委、县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参与的自发性、自觉性,不仅为群众文化注入新活力,也让道德宣讲更加接地气。”县文明办主任欧阳著说。
自发组织、自觉参与、自愿编写、自己歌唱,剑河的“道德歌堂”真正体现了群众的力量。
歌声引领“新民俗”
离县城90公里、处于雷公山腹地的昂英村,有个“奇怪”现象:每天吃完晚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