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品儒林悟对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品儒林悟对偶   摘要:《儒林外史》塑造了近两百个人物,细致解读小说人物便可发现诸多人物之间存在互相关联、两两映照的关系,这便是“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小说人物塑造上的创新运用。本文以人物互映关系为中心,具体列举对偶手法在小说相关人物中的运用表现,尝试分析对偶手法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偶 人物关系 运用表现 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98-02   《儒林外史》是明清小说中不可不读的精品,作者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脉络,描摹儒林内外种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构成一幅壮阔又细致的儒林众生图。纵观《儒林外史》各色人物的出场及经历,我们可以捕捉到小说中某两个人物之间常常存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相似性,比如性格、身份、境遇等等,这符合了“对偶”手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规律。笔者认为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时吸收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对偶观念,将其渗透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为小说文学和艺术价值的彰显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将以人物互映关系为中心,简单阐述对偶手法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具体列举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中的运用表现,探讨分析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效果。   一、对偶手法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渊源   对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手法的起源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去发掘。《周易》产生了阴阳、乾坤, 后来哲学思想中衍生出天人、形神、有无、刚柔、善恶、礼法、知行等无数对立范畴, 为对偶形式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寻找和谐共生,达到一种匀称与平衡。[1]   对偶手法很早被应用在中国古典建筑和绘画中。古代人民的住宅讲究对称,东西厢房相互映照;古代绘画讲究“神似”,追求整体上的和谐,即平衡与对称的幻化与运用。古人造中国方块字也讲对偶匀称,小篆就是典型的对称字体。自古以来,人们便讲究成双成对,对称平衡,好事成双。   而对偶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应用,早在《诗经》和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已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论语》中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到了唐代诗歌对偶发展成为律诗的固定格式之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偶的上下两句之间互补映照,平仄声调交错对立,从整体上增强了感知的效果。汉赋及唐宋以来的骈体文中,对偶的运用已趋于极致。从五代到明清又出现了一种直接脱胎于对偶的文学样式――对联,贴于左右,字数相同,意义相近集中体现了左右对称之美。   对偶手法以“对称”为基本特征,要求结构相对,字数相等,意义相反或相近。对偶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作品整体看起来更加完整,而且为作品增添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让作品的艺术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古典?文对对偶的成功运用数之不尽,小说中运用对偶手法可见其中精妙的用意和突破性的创作实践,《儒林外史》就是这样的代表。   二、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人物塑造上的运用表现   吴敬梓把传统的对偶观念融化、吸收、渗透在《儒林外史》人物塑造上,笔者将两两相关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映照,并以列举的形式呈现对偶手法在《儒林外史》人物塑造上的运用表现,旨在说明对偶这一手法是作者在《儒林外史》小说人物创设上采用的重要技巧。具体如下[2]:   (1)周进―范进。出身相似:下层的贫苦士子。模样相似:面黄肌瘦、胡须花白。经历相似:50多岁仍是老童生来应试,人到暮年方才考中举人、进士。(2)王德―王仁。出身相似:府学廪膳生员。性格相似:见利忘义、利益熏心。(3)汤奉―王惠。身份相似:同是一方知县。性格相似:贪狠蛮横。(4)娄奉―娄瓒。性格相似:广结名士。经历相似:科场败北,屡试不中,无缘于仕途。(5)匡超人―牛浦郎。出身相似:贫苦的下层子弟。经历相似:前期以单纯勤奋孝敬长辈的形象出场,在成长过程中各自遇到所谓的“名士”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性格大变,前后境遇天翻地覆。(6)杨执中―权勿用。经历相似:多次应考名落孙山,都是“穷极的人”,又都有被捉下狱的经历。性格相似:爱好故作风雅。(7)鲍文卿―向鼎。出身相似:戏曲艺人的出身。性格相似:敬重斯文、爱惜人才,并且能破除阶级偏见。(8)杜少卿―虞育德―迟衡山―庄尚志。身份相似:真儒、真名士。性格相似:博学多才,襟怀冲淡,旷达磊落,浑雅有利,待人直而不迂。(9)陈和甫―洪憨仙。生存方式相似:陈和甫给人搞扶乩算命;是卖弄技巧的骗术;洪憨仙靠黑煤烧出银子的骗术行骗。   《儒林外史》中除了两个人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对偶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两个人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对性,比如小说中的严贡生和严监生两兄弟,一个奢侈一个吝啬;二娄公子和胡三公子,一个大方一个小气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