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妊娠期慎用的治疗药物 14、抗甲状腺药 *X类:硫脲类 15、性激素类 *X类:雄激素、女性激素(胎儿异性化、生殖器官畸形;孕早期使用己烯雌酚可致少女阴道癌) 16、降血糖药 *B类:胰岛素 *X类:磺酰脲类、双胍类 哺乳期用药 二、 哺乳期用药 ● 几乎所有的药物均能经乳汁排泄,尤其是分子量小、溶解度大、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解离度小的碱性药物在乳汁中浓度较高,从而间接危害和影响乳儿。 二、 哺乳期用药 一般来说,母乳中药物浓度并不高,故大部分不致于对乳儿产生不良作用。 但是,乳儿的肝、肾功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尽管母乳中药物浓度不高,由于婴儿每天吸吮乳汁量较大(800-1000ml),有些药物特别是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仍有可能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 一、哺乳期禁用的药物 1、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 喹诺酮类 磺胺类药,克林霉素,异烟肼, 甲硝唑 2、抗肿瘤药 烷化剂,抗代谢药 等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碳酸锂, 吗啡,氯丙嗪 一、哺乳期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4、内分泌系统药物 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抗甲状腺药,甲苯磺丁脲 5、其他 麦角生物碱类、H2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二、哺乳期用药原则* 1、选药慎重,权衡利弊。对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必须应用时应慎重,疗程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 2、非用不可,选好代替。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母婴影响小、短效药物、单剂疗法。 3、适时哺乳,防止蓄积。避免在血浆药物浓度高峰期间哺乳,可在乳母用药前哺乳。 4、乳母必须使用对乳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应暂时停止哺乳。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 三、新生儿及儿童用药 小儿发育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6个阶段。 小儿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功能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 小儿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相比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量的差异、甚至质的差异,且不同年龄组小儿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小儿年龄分期标准 现代儿科学将小儿年龄分为七个阶段: 1、新生儿期 从脐带结扎~生后28天。 2、婴儿期 生后28天~满一周岁,又称乳儿期。 3、幼儿期 1周岁~满3周岁。 4、学龄前期 3周岁~入小学前(6-7)岁。 5、学龄期 从6-7岁至12-14岁。 6、少年期 女孩从11-12岁至17-18岁, 男孩从13-14岁至18-20岁。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 (1)体液比例相对较高 新生儿约70%(成人为60%),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血药浓度↓、排除较慢。 (2)脂肪含量较少 新生儿、早产儿脂肪少,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血中游离药浓度↑而易中毒。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 (3)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新生儿婴幼儿局部给药透皮吸收快而多, 易引起吸收中毒。 (4)新生儿血浆蛋白浓度低、结合力差、且许多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激素、游离脂肪酸)竞争血浆蛋白→血中游离药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竞争置换胆红素→黄疸、核黄疸(如VitK、阿司匹林等)。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2、小儿水盐代谢 (1)小儿调节水盐代谢功能较差,对调节水盐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 (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极易受药物影响,如苯妥英钠、皮质激素、四环素等。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3、小儿内分泌与营养利用 小儿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内分泌的协调和营养的充分利用, 许多激素和抗激素药可干扰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如人参、蜂王浆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早熟。 小儿久用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药物可影响生长发育。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4、小儿神经系统 新生儿CNS发育不健全、BBB通透性高,许多药物易透过BBB影响CNS功能。如 吗啡易引起新生儿呼吸中枢抑制;静注氨茶碱易引起小儿惊厥;氯丙嗪、异丙嗪易导致小儿昏睡;久用苯巴比妥影响智力发育; 皮质激素、四环素、VitA等可引起脑脊液压力↑甚至脑水肿。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5、小儿胃肠道 新生儿胃黏膜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分泌很少,口服药物难以溶解。 新生儿胆汁分泌少→脂溶性药物吸收较差 新生儿胃肠蠕动慢,口服药物吸收不稳定,个体差异大。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用药的影响 6、小儿肝脏 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完善、肝药酶发育不足(约6个月达成人水平),对药物清除率低,易蓄积中毒。如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导致氯霉素中毒、SN引起黄疸核黄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