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docx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每章在章标题下有一段概述性的语言,起 导入作用,简洁) 每章在章标题下有一段概述性的语言,起 导入作用,简洁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 康复方法。 4. 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心身疾病概述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删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删除“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引起了”改为“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改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删除“包括” 删除“占有” “引起了”改为“受到” 改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标题居中;详见交稿注意事项七、体例请按编辑加工的常规要求做到全书统一 标题居中;详见交稿注意事项七、体例 请按编辑加工的常规要求做到全书统一。不要用自动套用格式,全部序号用手敲进去。 第* 章 ***** (居中) 第* 节 ***** (居中) 一、********* (居中) (一)********* 1.****** ********** (1)*******:********** 1)*******:*********** ①******;②*********;③*********。(接正文,不作为一级标题,常用于正文接排,或表注)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全文适当增加索引词下划线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现在已经不使用神经症这个词,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全文适当增加索引词下划线 现在已经不使用神经症这个词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标题居中 标题居中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标题居中 标题居中 心身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且各因素之间又互相联系和影响。目前认为,在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联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心身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 又称生物躯体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害、遗传和老化、营养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和变态反应,以及性别、年龄、血型等。心身医学理论认为,生理因素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是心身疾病的物质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对生理变化的调节,最终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致个体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心身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 在社会中,人们对信息刺激会做出认知和主观评价,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可导致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则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后者若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造成个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 近代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的个体,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发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 此外,个体不适应的份值观念,也会导致强烈负性情绪体验和不良行为方式的产生,进而诱发心身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 人既是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