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助县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和成效
互助县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和成效
摘要: 介绍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及项目建设成效,总结了项目区实施工程建设的基本做法及主要经验,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成效;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11-0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互助县相继建设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1期、2期、3期工程、重点支流治理工程、西山坝系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湟水流域重点防治工程及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特别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互助县区域治理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施样板。项目自2001年9月实施以来,积极探索并实施新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效益显著。
1项目区基本情况
1.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涉及马圈沟、吉家沟、朱家口、纳隆沟和周包区间5条小流域,共3个乡、40个行政村、5.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万人。总面积203.38km2,水土流失面积176.2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6.6%。项目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4副区的浅山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8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236mm。水土流失形式以水蚀为主,伴随风蚀和重力侵蚀,年平均侵蚀模数达5 040 t/km2,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77.53万吨。项目区人均纯收入472~758元/年,林草覆盖率6.1%。
1.2项目计划治理任务
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建设计划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km2,其中基本农田1 333.4hm2、水保林5 500.0hm2、经果林33.3hm2、种草3 096.7hm2、乔灌混交林33.3hm2、苗圃3.3hm2;新建治沟骨干工程13座、淤地坝32座、谷坊170座。项目总投资3211.0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 230.97万元,治理期限为2001~2006年,共5年。
2项目建设成效
项目实施中,建设队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群众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上,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2001~2006年,项目区顺利完成计划治理任务。
2.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项目区实施综合治理后,已基本形成坡面措施控制径流水不下山,沟道措施控制洪水、泥沙不出沟的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流域内形成了一个闭合的集水区,做到了流域的全面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6.1%提高到40.0%,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3 800t/km2。入黄泥沙得到较大幅度减少,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年可拦泥38.11万吨,蓄水1 075.23万立方米,随着林木覆盖度的提高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流域内林地及周边地区的水分条件和热量状况得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良,林地生物量有所增加,形成了一定流域的小气候环境,保证了区内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增强了小流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小流域人口环境容量,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2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实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单产逐年增长,劳动生产力显著提高。通过兴修田间道路、谷坊、淤地坝及骨干坝等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保粮难等老大难问题,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2.3加快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项目实施后,区内梯田化程度达到85%,水平梯田种植马铃薯306.6hm2,蚕豆185.8hm2,油菜371.7hm2,年直接经济效益1 686.38万元,2007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为1 432元。纳隆沟小流域人均水平梯田占有量由治理前的533.3m2增长为1 780.0m2,坡耕地实现水平梯田化后粮食(按小麦计)可增产225~375kg/hm2,可增加粮食20 902.5~34 837.5 kg/年,仅小麦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2.51~4.18万元/年。另外,通过兴修梯田实行机械耕作后,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的劳动强度,节余了部分劳动力,使劳动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对互助县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开发性治理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惠,大大增强了群众根治水土流失、全面建设小康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基本做法及主要经验
3.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是全县水土保持的重点工程,项目启动后及时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主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