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和鲁中乡土文化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音戏和鲁中乡土文化研究

五音戏和鲁中乡土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五音戏是鲁中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形态。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五音戏与鲁中乡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并在对聊斋剧目的全新演绎和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蒲文化一起成为鲁中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五音戏 聊斋 鲁中乡土文化      五音戏是起源并流行于山东历城和淄博一带的一种地方戏曲。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邓洪山、霍俊平、吕凤琴等著名演员和《王小赶脚》、《云翠仙》、《腊八姐》等特色剧目,不仅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真切反映了鲁中地区人民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成为研究鲁中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它对聊斋剧目的改编和演出,更使得两种文化交映生辉,在齐鲁大地尽显光芒。   在鲁文化和齐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氛围中,鲁中地区逐渐形成了勤俭质朴、注重传统、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造就了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吃苦耐劳的人格特征。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五音戏,这种从田间地头发展起来的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也将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剧目和演出中,并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让我们从五音戏的剧目内容入手,从文化角度分析其与鲁中乡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闹剧展现民俗民风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鲁中地区以家庭为本位,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也多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诙谐幽默,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氛围。   这类反映家庭生活的剧目,在表现夫妻生活时塑造了一系列贴近生活、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如《唐二怕婆》中喜欢赌钱但却十分怕老婆的唐二,后来在妻子的“家法惩治”下才发誓改过。面对他人的讥笑,唐二却笑着说:“行行出状元,类类有高低。人人都说我怕婆子,去了俺哥才数我。”①类似的人物还有《皮有子上吊》中的皮有子、《砸棉花车》中的李二尬、《小推磨》中的王二等。这些“丈夫”们身上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都很怕老婆,且生性不坏,内心善良,在说笑逗乐中展开生活。而这类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作为被歌颂的对象。他们勤劳持家,帮助丈夫改掉身上的陋习,是家庭幸福的维持者。这点在鲁中地区有明显的体现。齐鲁文化对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妇女们肩负着家庭的全部重担和教育子女的神圣责任。当地一直以来都觉得妻子在家中发挥的道德作用很大,她的德行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中其他人的行为发展。因此娶妻时女方是否善良能干就成为选人的首要依据。山东妇女特别能吃苦耐劳,贤良守节,尊老爱幼。这也是五音戏一直将女性作为歌颂对象的原因之一。它能让家中妇女在看戏时引发共鸣,深受当地女性欢迎,很早以来就有“拴老婆橛子”的美誉。   婆媳矛盾也是家庭题材作品中善于讲述的。如在《松林会》中庞三娘的婆婆听信谗言,逼儿休妻,庞三娘无奈进庵躲避。但后来当婆婆病重时,听说婆婆想吃鱼,便剪下头发,换来鲜鱼,到松林拾柴为婆婆煎鱼。又如《王小赶脚》中二姑娘说她回娘家前,丈夫偷偷塞给她二百钱,“偷偷”即怕让母亲看见。这同样说明了婆媳间的微妙关系。这类作品大都是写无论婆婆如何刁钻,儿媳都十分孝顺。这也是鲁中地区传说故事中惯用的主题。如在淄博博山就有着一个关于“孝妇”颜文姜的传说,当地的一条河由此得名“孝妇河”。博山人民每年都会为颜奶奶举行大型庙会来祭拜她,这成为当地的重要节日。由此说明在鲁中地区,人们普遍认为无论婆媳关系如何,作为儿媳,一定要孝顺长辈,即十分突出一个“孝”字,孝文化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   谈到孝,又涉及到了五音戏家庭戏剧中的又一主题,即塑造了一系列大孝子的形象。如《安安送米》中将自己每天七合米吃三省四留给母亲的安安;《卖宝童》中卖身葬祖母的七岁宝童;《劈山救母》中重情重义的沉香等。鲁中文化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孝”字当先,孝是评判一个人品行好坏的首要标准。从古至今当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孝子孝女。如二十四孝故事中为救父亲上书汉文帝的著名孝女缇萦,还有将自己的肾捐给母亲的“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人们在高度赞扬这些孝行时也对不孝的行为进行强烈的批判。这在五音戏中就体现为著名的《墙头记》。本戏通过写二子由拒养老人到争养老人这一反常举动充分暴露了儿子忤逆不孝、极端自私的嘴脸。老人张银匠的一段唱词更是发人深省:“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我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家半月乱倒换。”②老人晚年的凄苦状呈现眼前。这部剧从反面入手,阐发了鲁中地区“百事孝为先”的文化传统。上演以来广受好评,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可见人们对孝文化的道德认同。   除此以外,五音戏还涉及到了鲁中地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