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

衍 生 新 的 文 化 品 类 跳 出 家 事 省 国 事 形 成 新 的 亚 文 化 阶 层 二、 仕 林 文 化 1、社会文化的导向 2、突出道德修养 3、代表社会规范 三 市 井 文 化 1、代表社会财富 2、大众 世俗文化 3、存在庸俗的成分 市井文化的生命力 四 乡 村 文 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 2、乡村文化是道德文化 外部环境 内省 3、乡村文化是家族文化的外延 4、具有保守性、排斥性 5、乡村文化特征对乡村自身的影响 五 边 缘 文 化 1、神秘性 2、封闭性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根基的关注 Ⅰ 课程介绍 一、课程教学目标 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梳理人文基础知识 养成文化视角 建立人文理念 课程介绍 二、课程教学 三、课程考核 四、课程学时 五、教学要求 Ⅱ 参 考 书 中国社会风俗史 秦永洲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胡兆量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民俗理论卷 苑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Ⅲ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贯 通性 三、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四、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 五、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 第 一 章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构 成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层次性 第一节、 关 于 文 化 的 理 解 一、几种涵义 1、使用工具的水平 2、不同社会相应的上 层建筑 3、文字的使用能力 4、受教育的程度 5、文学艺术 6、思想意识的成果 二 文 化 的 定 义 1、(辞海)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2、各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精神、物质成果及行为习惯。 3、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三、 文化的分类 1、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哲学、宗教、价值观念、文 学艺术 2、物质文化 相对于自然物 的有形文化 3、行为文化 人类社会中约定 俗成的、合乎时代标准的行 为方式 1)具有民族性 2)反映民族的道德伦理 3)风俗礼仪 第二节 中 国 哲 学 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 一、天人之学 二、变易之学 三、会通之学 一、 天 人 之 学1 1、中国古代思想建对天的认识 1)有意志的神 天命天道 2)自然界之天体 2、挑战天道的观点 1)重人事 轻天道 2)天道自然 3)天人相分 4)天人交相胜 一、 天 人 之 学2 原始哲学对天(自然)的认识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一、 天 人 之 学3 3 .五行关系说 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说,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一、 天 人 之 学4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一、 天 人 之 学5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 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变化。 二、 变 易 之 学 1、变易 探究发展 变化 2、变易思想的来源 1)社会变迁 2)自然现象 3、变易之学:《周易》以八卦推测变化 八 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二、 变 易 之 学3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五行与八卦) 易经中的八卦 二、 变 易 之 学5 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1)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社会、自然无恒常事物; 2)“有对”是事物变化的源泉:无孤立的存在; 二、 变 易 之 学6 3)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 强调柔弱的作用 强调刚强的作用 4)阴阳说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 会 通 之 学 1、辩论吸收 无一论点不可讨论,没有高不可逾,没有一贯的绝对正确, 1)道家的“天而不人” 2)儒家:人是宇宙的价值中心 道德观 3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