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染病学15.囊虫病
绦虫病与囊虫病Taeniasis and Cysticercosis 绦虫病 绦虫病 中国寄生人体的绦虫: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绦虫病由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引起。 病原学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成虫乳白色,可分为如下。 头节:为吸附器。 颈节:为生长部分。 体节:未成熟节片、 成熟节片、 妊娠节片。 病原学 成虫寄生于 人体小肠上部 流行病学 人是唯一传染源。 牛和猪为中间宿主。 在国内多为散发性,感染率为0.1%~1%。 与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有关。 患者以21~40岁多见,男性较女性稍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个月。 症状多轻微。 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多见,约占98%。 腹痛见于1/3~1/2患者,多为隐痛。 部分患者有腹泻、食欲亢进、恶心及体重减轻等症状。 ?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并发症 阑尾炎可能为其并发症。 猪带绦虫患者可并发囊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虫体排出。 粪便与肛拭检查。 免疫学检查。 治疗 吡喹酮:首选,15~25mg/kg,一次口服。 苯并咪唑类药物:甲苯达唑 (300mg,Bid×3d)、 阿苯达唑 (800~1 200mg/d,2~3d)。 其他:氯硝柳胺 (灭绦灵)、槟榔及南瓜子联合疗法。 注意事项 (1) 驱虫后应留24h粪便,以寻找虫头。 (2) 给猪带绦虫患者驱虫时,应尽量预防呕吐反应,以免虫卵反流入胃 而导致囊虫病;服药后给予泻剂,以利肠腔内体节完全排出。 (3) 治疗后3~4个月未发现虫卵,可视为治愈;若出现虫卵或体节,则应复治。 预防 早期和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 大力开展卫生宣教。 肉品的检验。 囊虫病 概论 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人体各组织器官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囊尾蚴可侵犯人体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脏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其中以侵犯脑部最为严重。 病原学 猪带绦虫的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 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由血液及淋巴循环输送至全身。 一般幼虫侵入宿主组织中3周内发育为1~6mm大小,至10周时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 病原学 囊尾蚴常被宿主组织形成的包膜包绕,包膜可分为2层:内层呈玻璃样变,外层为细胞浸润。2层之间有明显分界。 包囊内含黄色清亮囊液及内凹的头节,头节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 囊尾蚴在体内一般存活3~10年,长者甚至达20年。 病原学 囊尾蚴可寄生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 囊尾蚴在结缔组织和脑室中多呈圆形,直径5~8mm,在肌肉中略长,脑底部可长达2.5cm,呈葡萄样囊尾蚴,在疏松的组织如皮下组织、脑、眼中,幼小的囊尾蚴能活动。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较广,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以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发病率较高。 囊尾蚴病多呈散发流行,可因食入未煮熟含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或生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而患肠绦虫病或囊尾蚴病。 本病的流行与饮食习惯、环境卫生、文化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患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周围人群均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 内源性自身感染:由于患者呕吐引起胃肠道逆蠕动,使猪带绦虫虫卵或妊娠节片反流至胃及十二指肠而感染。 外源性自身感染:患者手指污染自身粪便中虫卵,再经口感染。 异体感染:食用污染有猪带绦虫虫卵的蔬菜、饮水,或与猪带绦虫病患者密切接触而食人虫卵所致。 易感人群 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病。 男女之比为2~5:1。 以21~40岁青壮年居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 消化液 小血管或淋巴管 虫卵——六钩蚴——全身各组织器官。 当囊尾蚴在宿主组织内逐步老化、退变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反应性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随后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 脑囊虫的发病率颇高,占囊虫病的60%~80%。 六钩蚴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常引起癫痫发作。亦可由脉络膜丛进入脑室系统及珠网膜下隙,诱发炎症反应致脑室扩大、脑积水及珠网膜炎,严重者可导致脑疝发生。囊尾蚴位于小脑延髓池、小脑脑桥角等部位时,常伴有继发性增生性珠网膜炎。 位于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囊尾蚴,死亡后常有钙盐沉积。 视网膜囊虫病的发病率约27%。 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吞食虫卵至囊尾蚴形成需3个月左右。 根据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可分为: ? 脑囊虫病。 ? 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 ? 眼囊虫病。 脑囊虫病 癫痫型:最为常见。 脑膜炎型。 颅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