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文学和亭台楼阁之妙境双生关系
浅论文学和亭台楼阁之妙境双生关系
摘要: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文学又是“人学”,是以写人为主的艺术,所以文学创作自古便与亭台楼阁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亭台楼阁是文学创作的孕育地之一,它们为文人提供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另一方面,文学也为亭台楼阁增加了人文内涵,从而使它们得以名扬四海。
关键词:文学;亭台楼阁;妙境双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3-0190-02
美学家黑格尔说:“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黑格尔《美学(三卷)》)可以说深刻揭示了建筑的本质: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也说明了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生动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着中国人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亭台楼阁“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而是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1]。从而使人产生空阔、达观、超脱、安谧、幽远、宁静、欢悦(或悲寂)之感;作为一种环境,它们可居、可游、可望,集三者于一身,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观赏风景、探幽寻古的适当场所,既有实用性,更具审美性。因而说亭台楼阁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文学又是“人学”,是以写人为主的艺术,所以文学创作自古便与亭台楼阁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可谓“妙境双生”:我们浏览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它们或因登临名楼而感发,或以亭台楼阁为背景,亭台楼阁可谓催生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肥土沃壤;我们游览风景名胜,其中某些著名的楼台无不因文学作品而扬名,如无古代文学名篇,这些旧台废阁将黯然失色。
一、亭台楼阁是文学创作的孕育地之一,它们为文人提供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
亭台楼阁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建筑:“亭”是“一种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独立建筑物”[2];“台”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积土而高者叫台;两层以上房屋为“楼”;“阁”也是两层以上的建筑,与楼的形式比较接近,但与“楼”建筑不同的是“楼”是屋上建屋,而阁最初是在高架的木构架平台之上建屋,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楼”、“阁”在形制上基本上趋同了。尽管亭台楼阁的建筑类型不同,甚至每一建筑类型又形式各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大壮观,有的简易朴实,有的华美辉煌;而且地理位置不一,或耸立于青山之上,或依傍于江河之畔,或点缀于园林之中,或坐落于繁华之地,但是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且功能基本相似,都是为休息、观赏、登临之用,无论是日常起居、集会宴饮、还是登高望远、友朋饯别都与之息息相关。尤其是亭台楼阁高耸挺立,攀登时会产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心理;一旦登临极目,则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使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登临者神与物游,思与境谐,当他俯仰上下之际,自然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伤今怀古,感慨万千。正如刘永前先生所表述:“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其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欣赏到四周广阔空间中的自然景象,便于登览者‘仰观’、‘俯察’、‘远望’,可以‘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明?计成《园冶》),极大地丰富了登临者的审美体验,加之古代文人墨客多喜登高望远,登临其上,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思接千载’,进而引发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感悟和思虑。”[3]这时的亭台楼阁,就进入了人的精神活动领域,启发人的灵感,催发人的思维和心绪,成为文人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从而催生出了文学中独特的一脉,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亭台楼阁自古就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之中。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大雅?灵台》、《邶风?新台》等诗篇。《大雅?灵台》是一首赞美诗,此诗通过记叙周文王为迷惑商纣王而修建“灵台”,且修建后与民同乐之事,反映了周文王爱护人民,因而深得人民百姓拥护的现实情形;而《邶风?新台》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和挖苦了昏君卫宣公为纳宣姜而筑“新台”的恶劣行径。但这两首诗都不是对台本身进行具体描绘,而是借筑台之事表现了人们的爱憎之情,此时的台本身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精神活动领域。《诗经》之后,亭台楼阁便不断地涌现在各个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之中了,而且随着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亭台楼阁才真正成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