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和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和对策

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和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的现状,针对甘薯病毒病的种类及传播途径,提出防治甘薯病毒病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甘薯病毒病;发生;防治;福建省      福建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28.7万公顷左右,是第二大粮食作物。而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遭受病毒侵染后,可以代代相传,甘薯体内可以积累相当高浓度的病毒,影响甘薯的生长、成活、产量、商品价值,严重危害生产的发展。      1甘薯病毒病发生为害情况及症状      据福建农林大学调查,甘薯病毒病在我省发生普遍,田间病株率约为10.2%~46.2%,育苗期病株率平均为37.8%。我省甘薯因受病毒病为害,造成产量损失达20%~30%。甘薯病毒病表现症状大致分为6类。      1.1叶片褪绿斑点型   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感病初始叶片明脉或呈轻微褪绿半透明斑,以周围变成紫褐色,形成紫环斑;有的品种发展成黄色斑,甚至形成枯斑,有的品种沿叶脉形成典型的羽状紫斑纹。少数品种始终只形成褪绿透明斑点,高温季节新长出的叶片表现斑的较少。      1.2花叶型   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纹。      1.3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者成杯状。      1.4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较少,皱缩,叶缘不整齐甚至扭曲,具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斑。      1.5叶片黄化型   嫩叶黄化或呈网状黄脉,脉和支脉变为网状黄脉。      1.6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和黄褐色龟裂纹。   甘薯病毒病症状总的趋势是苗期症状明显,大田期特别是到了夏季有些症状如褪绿斑、叶片皱缩有序黄化等某些品种上会消失。无论苗期还是大田期叶片褪绿斑点型是主要症状。      2甘薯病毒病种类及传播      2.1病毒病种类   目前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种,分别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甘薯轻斑驳病毒、甘薯黄矮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尚未定名的病毒C-2和C-4。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遍布世界各甘薯产区,是研究较为透彻的甘薯病毒。我国甘薯上已发现的主要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3种[3]。1998年,龙岩市农科所将福建田间6个主栽甘薯品种(南灰7号、湘薯75-55、金山57、龙岩7-3、岩薯5号、岩粉1号)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用4种病毒的抗血清NCM-ELISA检测结果表明,福建甘薯病毒病最主要种类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其次为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全部样本与甘薯轻斑驳病毒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甘薯品种中同样存在病毒混合感染现象。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都在我省烟草上发生为害。因此,侵染福建省甘薯的病毒种类可能远远不止上述3种。      2.2病毒病的传播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主要随薯块和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也可在苗床和田间生产时期,由桃蚜和棉蚜作非持久性传播,未发现病毒随甘薯和其他植物种子传播。寄主范围较窄,主要是旋花科植物,在长江流域以北还未发现田间越冬野生寄主。甘薯潜隐病毒未发现传播介体,主要随薯块、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      3甘薯病毒病的对策措施      由于目前甘薯尚无对病毒完全免疫的品种和彻底免疫的方法,也无特效药剂用于防治,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苗是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龙岩市农科所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甘薯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在20%~40%,并能改善薯块的品质。      3.1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1)材料消毒。取甘薯茎顶4~5cm长,去掉叶片,先用0.1%洗衣粉漂洗10~15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70%酒精消毒30s,2.5%~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7~12min,或用0.1%升汞溶液消毒5~8min,无菌水冲洗3~4次。   (2)解剖分生组织。消毒后的材料置于解剖镜下,除去生长点周围的幼叶,切取附带1~2个叶原基,大小为0.2~0.4mm的顶端分生组织。   (3)成苗培养。切取的顶端分生组织置培养基上,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一般培养基蔗糖的含量为3%,琼脂为0.6%~0.7%,pH值调至5.8,并添加不同比例的激素,如MS+BA 1mg/L+GA3 1mg/L+NAA 0.01mg/L、MS+KT 2mg/L+LAA 0.5mg/L、MS+BA 0.5 mg/L+NAA 0.2mg/L+AD 5mg/L。成苗培养的光照强度为1 600~3 000Lx,日光照16h,培养温度为28~30℃。接种后培养15~2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