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匈奴墓葬的研究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境内匈奴墓葬的研究初探

中国境内匈奴墓葬的研究初探   摘 要:对匈奴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殉牲等情况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时代越晚,匈奴的汉化程度越高。将这些资料和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复原历史时期匈奴这一民族的社会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中国境内;匈奴历史;先匈奴;匈奴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14-04   匈奴这一民族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区域内发现了许多和匈奴有关的遗存,这些遗存尤其是墓葬,对研究探讨匈奴的起源、迁徙路线及社会生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本文以中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为切入点,对其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殉牲等情况进行一次简要的梳理,以期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   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战国时期,“匈奴”这个名词才开始出现[1]。匈奴,又称“胡”,这个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随后,其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扮演着沟通南部的农业民族和北部欧亚草原其他民族的角色[2]。她与中原的秦汉王朝或战或和,关系十分密切。公元1世纪中叶,也就是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由于在匈奴内部离心力的增强和东汉王朝的打击这两个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则西迁至漠北地区,北匈奴于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屡为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余众为鲜卑所并[3]。南匈奴于东汉末年被分为5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这些政权灭亡后与当地各民族融合[4]。   一、中国境内先匈奴墓葬研究现状   朱泓先生在《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5]一文中写到桃红巴拉墓葬[6]可能属于林胡遗存,而崞县窑子[7]、毛庆沟[8]、饮牛沟[9]的墓葬可能与楼烦有关,因为林胡、楼烦至战国晚期已改称匈奴,故上述各考古遗存又被称为先匈奴文化或早期匈奴文化。   田广金先生的《桃红巴拉墓群》一文对桃红巴拉出土的6座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殉牲、人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桃红巴拉出土的6座墓葬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仅M1和M2保存完整,其余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随葬品残缺不全,出土遗物以铜器为主,还有铁器、金器、骨器、陶器和石制品。当时的殉牲习俗也很盛行,其种类有马、牛、羊等。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一文对崞县窑子一地的匈奴墓葬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崞县窑子墓地共发掘墓葬19座,清理残墓6座,征集墓位不清的6座墓随葬品,共计31座。全部墓葬一律呈东西向,25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除M2、23―25因遭破坏具体形制不清外,有土坑墓13座(M1、3―9、11、12、16、18、19),有头龛墓6座(M10、13―15、17、20),有头龛和生土二层台的墓2座(M21、22)。25座墓中,保存人骨的有20座,大部分保存较好,皆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面向上或侧向两侧,未发现葬具痕迹。各墓的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多者达数百件,少者仅2、3件。除M4、18两座女童墓外,其它各墓均有陶器。一般每墓一件,只有M5出土两件。这处墓地普遍发生殉牲的习俗,出现了骨、蚌器和骨制弓弹,并且在男女墓地流行其不同的殉牲习俗,男性以马、马鹿和羊的头、蹄为主;女性以牛、羊头、蹄为主,还有猪、狗殉葬品。   在《毛庆沟墓葬》一文中,对毛庆沟墓葬的介绍也较为详细,毛庆沟墓地位于凉城县蛮汗山南麓的永兴毛庆沟缓坡上,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已发掘79座墓葬,绝大多数属于游牧民族北狄的东西向墓葬67座,有的带有殉牲习俗。只有10多个属于中原民族南北向墓葬,墓葬间没有发现打破或叠压关系。有的有棺椁,随葬物为铜带钩等,整个墓地相继出土了上千件大小文物。这批材料最先于1982年披露,1986年发表了考古发掘报告。这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墓葬,这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却共同使用了一个墓地,客观地反映了古代这里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生活的历史事实。   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凉城县饮牛沟发掘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并于1984年编写了《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共发掘清理了23座墓葬,其中,男女各11例,儿童1例。多数墓葬人骨保存状况良好。通过对饮牛沟1997年出土的人骨观察测量及对比表明,饮牛沟墓地男女性别比为1:1,死亡年龄多在中年;颅骨形态特征及测量值上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的特点;3/4以上的人骨有病理表现。随葬品以牛马的头蹄为主。   朱泓先生在《北方文物》发表的《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一文主要从对出土的匈奴人骨鉴定方面来证明匈奴人是蒙古人种的。他列举了桃红巴拉和崞县窑子、毛庆沟和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