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的研究
4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的研究
摘要 进行4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间隔10 d分2次喷施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 000 g/hm2时,防效最好,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穗率的防效分别达到31.12%和79.41%,并能增产7.05%;喷施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500倍液,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穗率的防效分别达到26.05%和52.94%,增产效果为1.10%。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杀菌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29-01
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由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植株发病后茎基腐烂,分蘖枯死,成穗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大量枯白穗,一般病田病株率为20%~30%,重病田病株率可达60%~80%以上;减产幅度一般为10%~20%,严重地块可达50%左右。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变,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目前,生产上还未发现高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因此药剂防治仍是生产上防治纹枯病的主要手段[1-3]。
该试验选择4种杀菌剂在小麦纹枯病发病较重的地区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验证这4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并综合测定产量,评价该药剂的防病增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漯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水肥条件良好,两和土壤,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底肥施用佳特尔复合肥(25-13-7)750 kg/hm2;用40%辛硫磷乳油4.5 kg/hm2加水20 kg/hm2,拌细土制成毒土,均匀地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防治地下害虫。返青期追施尿素75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5%+100亿孢子/g),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冠龙农化;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供试小麦品种:郑麦366,漯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所用药剂不同共设7个处理,即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A)、3 000 g/hm2(B)、6 000 g/hm2(C),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500倍液(D)、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E),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700倍液(F),以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小区面积34 m2。
1.4 试验方法
2012年3月28日施药前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3月29日上午第1次施药,4月8日第2次施药。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用水量750 kg/hm2。
1.5 调查时间与方法
第2次施药后30 d(5月8日)调查各处理小麦纹枯病发病情况。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每个重复调查100株。
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0级:不发病;1级:叶鞘发病但茎秆不发病;3级:叶鞘发病,并侵入茎,但茎秆病斑环茎不足1/2(环绕茎不足茎周的1/2);5级:茎秆病斑环茎超过1/2,但不倒伏或折断;7级:枯死、倒伏、枯白穗。
在收获前,调查各处理的白穗率,除去因为虫害引起的白穗,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计算防治效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6月7日收获,每个重复5点取样,每点收获1 m2,调查千粒重,计算折合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由表1可以看出,施药前各处理病情指数为7.42~8.63,各处理的发病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施药后30 d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所有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较处理前的病情指数虽然有一定上升,但与CK发病情况相比,病情指数均低于CK,防效为9.42%~31.12%。其中,以处理C防效最好,达到31.12%,与处理A、B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次为处理D,防效为26.05%;处理E、A防效分别为17.91%、17.45%。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白穗的防治效果,以处理C最好,达到79.41%,千粒重为38.30 g;其次为处理B、D,防效分别为58.82%、52.94%,千粒重均为37.10 g。处理C、B、D的千粒重较CK分别增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