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述评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述评
[摘要] 体质学的临床应用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领域公认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的体质相关研究有广度而深度不足,问题主要存在于如何理解体质与证的概念、规范辨识方法及临床应用3个方面。是以,抓住体质的内涵,使体质辨识方法多元化,朝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使之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体质;体质与证;辨识方法;述评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1(c)-0151-04
Commentary of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 categories in TCM
CHEN Chao1 ZHOU Lingyun2 ZHANG Jiaqi2 WEI Hao1 YIN Junxian1 LIU Jia2 WANG Nanyue2
1.New Era Health Industry (Group) Co., Ltd. , Beijing 102206, China; 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TCM Basic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jor Diseases, Experimental Research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stitution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however, the depth of this areais was not satisfied. There were three main problems――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and syndromes, how to standardiz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how to apply in clinical. Therefore, it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f TCM Constitution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onstitution, which can make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diversification, develop towards a direction of combined macro and micro,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acro and micro.
[Key words]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 with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mmentary
自1995年中?t体质学成立以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始终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2001~2010年,中医体质文献量年增长61.65%,收文期刊年均增长61.65%。2009年,王琦教授提出个体化诊疗,其后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1]和《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2]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体质诊断标准,体质学的临床应用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领域公认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的体质相关研究有广度而深度不足,付出大量研究工作却未能得到更好的临床转化,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如何理解体质与证的概念、怎样规范辨识方法及临床怎么应用3个方面。
1 体质与证的概念区分及关系探讨
体质与证候都是对人体生命状态的中医描述,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个体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外在反映,是诊断学概念。而体质是个体生理特性的本质反应,存在于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状态。从时间的纵轴上看,体质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有关,是连续不变的;而证由致病因素引发,是时相性的。
体质与证本质上不同却又密不可分。体质是证形成的基础,决定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张璐等[3]认为不同体质高血压病罹患概率不同,通过体质针对性调整可找到高血压防治的切入点。而证超出体质的范围又会反过来影响体质,疾病过程中“证”对于体质辨识的干扰不可避免,如痰湿体质与“痰湿证”,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等概念常备混淆。在疾病状态下,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