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学生孝德缺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docVIP

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学生孝德缺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学生孝德缺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学生孝德缺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由于传统价值取向弱化、社会舆论失范、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当等原因,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存在。采取家庭社会参与、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的全方位教育,应是有益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孝德缺失;归因;重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8-03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成为“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它所蕴涵的丰富教育意蕴使之成为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在当代,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孝德,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由奉养敬爱、孝顺而谏发展而来的尊重和理解教育,由推爱及人、仁民爱物发展而来的感恩与责任教育,由珍爱身体、立身行道发展而来的生命与信念教育,构成了当代学生道德发展中极具价值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学校德育中也存在比较普遍的孝德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因此,以中学生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重构孝德教育内容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描述: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多层面透视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相当普遍的孝德缺失现象,孝德在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中学生中被逐渐淡忘和漠视,这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孝德缺失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1.理性欠缺:孝道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家庭不重视孝伦理的传承与孝悌氛围的营造,学校不重视孝文化的教育与孝德的培养等原因,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知识与观念,对于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如何尽孝道所知寥寥。有相当多的中学生甚至错误理解“孝”的内涵,存在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的片面看法。2005年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对全市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孝亲敬老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孝道知识相当缺乏,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有些学生甚至把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是孝道。   2.情感欠缺:孝行情感体验淡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学校孝德教育缺位等原因,大多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淡薄。许多中学生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自己接受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在家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索取,全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缺乏感激之心和报恩意识。有些中学生虚荣心强,盲目攀比,享乐至上,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很少顾及家庭经济条件,还常因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父母没本事。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够尊敬,不知道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父母乱发脾气,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尽管96%的学生表示为古今孝子的事迹感动,但他们中却有超过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很多学生对父母的工作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很少主动了解父母的内心需要和烦恼,很少为父母分忧解难,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关爱。   3.行为欠缺;孝德践行习惯薄弱   孝德观念的缺乏,孝情感体验的贫乏,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践行孝德。表现之一是他们普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大部分中学生平时基本不做家务,甚至连洗碗擦桌、扫地拖地、铺床叠被、收拾自己房间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去做,而是由家长代劳。父母生病时,绝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想到陪护父母,认为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在一项调查中,父母生病时,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的小学生占50%;高三毕业班63%的学生把脏衣服扔给父母,还有个别人竞让父母端洗脚水。表现之二是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在社会公共场所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关爱意识与照顾行为,在乘车时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不愿意给老人让座,甚至还有与老人争上车、抢座位的现象。表现之三是无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有些学生不顾家长的感受,学习上不求进取,迷恋网络游戏,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负气离家出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让父母生活奔波忙碌之余还要为孩子的学业和前程担忧,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还有些学生因早恋、学习或就业压力大等挫折而出现动辄自残、轻生、自杀的现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