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甘肃秦腔史的研究的现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甘肃秦腔史的研究的现状

二十世纪甘肃秦腔史的研究的现状   摘 要:二十世纪甘肃秦腔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秦腔和西秦腔的考辨上,对二十世纪甘肃秦腔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进一步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戏曲前人的经验,促进甘肃秦腔研究在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二十世纪;甘肃秦腔;西秦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3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6-0038-02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自其创立伊始,在娱乐秦地人民的同时,也起着高台化民的作用。焦循《花部农谭》曾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1912年,同盟会成员孙仁玉、李桐轩等以“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为已任,以戏曲为手段,在“移风易俗”的宗旨下,创办了易俗社,辅助社会教育,在历史的岁月中闪耀着光芒。1913年,朱怡堂在兰州成立化俗社。1926年,魏绍武与水梓,仿照西安易俗社,以提倡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良秦腔戏曲为艺术宗旨,创办“觉民学社”。甘肃秦腔曾在陇原大地上,高台化民,教民真善美,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在二十世纪之前关于甘肃秦腔史的研究较少。   首次以理论形式阐明陕西秦腔与甘肃秦腔差异的,是通渭人牛士颖(1882―1942)。牛氏在《陇上优伶志》中称,“陇上梆子,亦称秦腔,但与陕西秦腔稍异。陕西秦腔以往称为南秦腔或关中梆子,吾甘秦腔称为西秦腔或陇南梆子。” 并在该著“牛宝山”条下再一次重申二者的差别,“陇上秦腔原称西秦腔,与陕西秦腔不尽相同。陇上秦腔用皋兰音韵,陕西秦腔用关中音韵。陇上秦腔注重传统,陕西秦腔颇多改革。至剧情、唱词,更多差异。”遗憾的是,该文自2004年发表以来,并未受到戏曲研究者重视。   甘肃演出秦腔的班子,据张慎微《甘肃秦腔随笔》一文,也被观众称为“老班子”。由于艺术风格的差异,关于秦腔起源的论争也逐渐产生。论争的起源只是清人吴长元《燕南小谱》听闻友人所说:“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话,旦色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 《燕南小谱》首次将西秦腔和甘肃秦腔等同起来。1933年,杜颖陶在《剧学月刊》2卷第4期发表《记玉霜?m所藏钞本戏曲》一文,其在介绍《钵中莲》传奇时,称“末页有‘万历’、‘庚申’等印记”,又兼剧中出现【西秦腔二犯】曲调,所以此后学者如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都认为西秦腔产生于明万历年间。   1950年2月25日,程砚秋在《人民日报》发表《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一文,在秦腔演艺界产生了巨大轰动。该文以《燕南小谱》为基础,继续佐证了该说法,称“魏长生所演的秦腔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曾看见过,但从《燕南小谱》一类的书上来看,可以断定其唱法是很低柔的。现在的秦腔,唱起来却很粗豪,似乎不是当年魏长生所演的一类。”   1982年,“梆子声腔剧钟学术讨论会”在山西召开,将西秦腔的研究推向高峰。流沙《西秦腔与秦腔考》一文,肯定西秦腔为吹腔,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为秦腔之源。并称“西秦腔在陕西发展为秦腔,大约是在明代末年”。焦文斌《从看秦腔在明代戏曲声腔中的地位》不同意流沙之说,认为“【西秦腔】即秦腔”,以《钵中莲》中观音自白“今当下界大明天下嘉靖壬午春朝”句,断定该剧系“嘉靖元年(1522年)”创作,并根据唱词推论《钵中莲》传奇是江南民间艺人创作,开《钵中莲》辨伪之风。   1984年,孟繁树在陕西原凤翔八县做长时期田野调查,通过采访老艺人及有关人员,再次认定西秦腔即秦腔,在《西秦腔及甘肃调即秦腔辩》一文称“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搬场拐妻》唱长短句小曲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西秦腔不是秦腔。” 此文发表后,西秦腔起源于甘肃的说法逐渐沉寂。   1993年,王依群发表《中的【西秦腔】考》,该文通过大量详实的调查,认为《搬场拐妻》中的第一支【西秦腔】曲牌系【马头调】,在音乐结构上否认了【西秦腔】的存在,认为西秦腔是秦腔发展到南方后,南方人对秦腔的称呼,并称“《搬场拐妻》两处标西秦腔,前者为西调,后者为秦腔。”   1996年,甘肃籍学者王正强发表《为“西秦腔”探源寻踪》一文,认为“‘西秦腔’是甘肃古老地方剧种。又称琴腔、西调、陇声、甘肃调、甘肃腔、陇西梆子等等。”此后王正强2004年在《戏曲研究》第3期发表《西秦腔再考》、2008年,在《当代戏剧》第1期上《西秦腔≠秦腔》两篇力作,认为西秦腔不是剧种而是影戏腔调,起源不在陕西,而在甘肃,与陕西秦腔在唱腔体制、音乐风格、乐器伴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二者曾在四川发生融合交流。   2007年,寒声发表《西秦腔研究――兼对“二百年学术悬案”的破解》一文,驳论王正强“错误地认为陕西板腔体秦腔‘是西秦腔基础上衍化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