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研究进展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研究进展
摘要 对IHNV的特点、发病症状及流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详细归纳总结了IHNV的检测技术、宿主对IHNV的防御机制以及具体防治措施,同时对IHNV未来的防治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地控制IHNV引起的鱼类流行病的发生。
关键词 IHNV;生物学特性;流行特点;检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73-05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
HU Qian LI Qiang * ZHANG Xian-yu
(Dalian Oce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 Stock Enhancement in North China′s Sea,Ministry of Agriculture,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symptoms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IHNV were surveyed,the diagnosis of IHNV,defense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ost were summarized.Meanwhile,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ontrol methods of IHNV in the future were expected in order to better control the epidemic of fish caused by IHNV.
Key words IHNV;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pidemic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control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隶属于弹状病毒科诺拉弹状病毒属,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的病原体。IHN是鲑鳟鱼类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病毒病[1],根据鱼的种类、年龄、病毒株系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IHN的爆发可能导致鱼体80%~100%的死亡率[2],对世界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已成为制约鲑鱼养殖发展的重要威胁,由于其发病急、发病率高,已被国际兽医局OIE(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被我国列为二类疫病。
20世纪50年代,Rucker et al分别对红大马哈鱼和大鳞大马哈鱼死亡原因进行研究,发现病原体为病毒[3]。1969年,Amend et al首次在报告中提到该病毒,根据其致病特性将该病毒命名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4]。随着各国养殖业的发展,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口贸易急剧增加,IHNV逐渐蔓延开,传入我国并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1990年,我国辽宁省本溪市首次报道了该疾病[5]。我国对IHNV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分离鉴定和检测方法等方面。为了能更好地预防及控制IHNV,现对IHNV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疾病检测、宿主防御机制和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述。
1 IHNV的生物学特性
IHNV粒子呈典型的弹状,大小为(120~300)nm×(60~100)nm,有囊膜,不耐热、不耐酸,对甘油、乙醚、游离碘及氯仿敏感,在50%甘油中保存1~2周即失去活力[6]。IHNV能在许多鱼类细胞系中增殖,如大鳞大马哈鱼胚胎细胞系(CHSE-214)、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鲤鱼上皮瘤细胞系(EPC)、胖头?肌肉细胞系(FHM)、蓝腮太阳鱼细胞系(BF-2)等。生长温度为4~20 ℃,最适温度为15 ℃[7],23~25 ℃时病毒不复制。Mc Allister et al报道了IHNV的复制周期,将IHNV在CHSE-214细胞株于18 ℃进行培养,4 h内产生新病毒,直到16 h内为指数生长期,病毒滴度最高可达107 pfu/mL。细胞在感染10~15 h后病变明显,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趋向边缘,感染病毒的细胞浆内出现空泡,空泡边缘处细胞堆积成葡萄状,然后崩解[8]。
IHN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9]。1985年,Kurath et al通过R-Loop mapping试验证明,IHNV编码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