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洛阳壁画墓葬女性服饰的研究
北魏洛阳壁画墓葬女性服饰的研究
【摘要】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地民族融合政策,使得一个中国民族大融合时代得以到来。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对洛阳近年资料中的服饰部分进行探讨,从中看到北魏女性服饰变化的某些特点。
一、迁都洛阳后服饰发生变化
自公元495年北魏迁都到洛阳后,积极实行政治改革推进汉化进程。服装作为礼制中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品,得到了孝文帝的亲为力行。域外佛教文化同时得到了大力推广,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汉文化、塞北文化及域外文化三方面文化率先在洛阳地区进行碰撞、融合,加上此时民族之间的杂居交流和地域特有的文化积淀,使这一时期的妇女服饰相比过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多民族服饰多种元素交融的特色。
这一地区考古资料中与论文研究有关的墓葬,都属于北魏晚期的墓葬。这些墓葬规格很高,墓主属于北魏王一级或高级官员,这些墓葬出土的陶俑无疑是当时宫廷和官员府邸妇女的写照,反映的是当时洛阳地区最正统的服饰和审美风尚,而这时期的民族服饰交融与审美风尚对之后的隋唐妇女服饰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北魏女性服装样式
洛阳北魏墓女的服装样式主要有两种:上衣下裙式,即襦裙式;上衣下裤式,即?F褶服。
(一)上衣下裙式,也叫襦裙式,襦就是上衣。《说文解字》曰:“襦,短衣也”;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也说:“上衣日袍,下至足跄;短衣为襦,自膝以上。”襦就是有衬里的短袍。《释名?释衣服》日:“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这种服装样式在古代称为“襦裙”。据现有的资料看,这种服装样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秦汉时期已开始流行,至魏晋南北朝之际已占据主导地位。
从洛阳北魏出土的墓女服饰来看,按服装样式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特点是上宽袖短襦,下系长裙。
以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女俑和河南僵师北魏墓女俑为代表,她们都是肩披被巾,腰束长带,上着宽衣短襦,下着曳地长裙,其衣纹稠密,衣袖宽垂至膝部以下,腰带颇长,裙腰高至胸部。这种服式的穿法也很独特,它的下裙是从前掩向后面再以大带系之作缠绕状,与战国及汉初盛行的长衣下摆斜势绕身而下的掩枉略有不同,而且它的下裙为多幅长裙,称为裥裙,常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帛拼接而成。这种极短的上襦加上曳地的长裙的形制,使女子穿着显得尤为修长美观。
由于这种服式延续了战国和汉代以来的基本形态并加以改进,所以长期以来成为汉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样式,其影响一直可达后世,隋唐女子衣裙宽博之风即与此有一定关系。
类型二,特点是窄袖上襦与长裙相配,腰身较为紧窄。
这种襦裙是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而出现的新型服装样式,基本形制为上襦窄袖紧身,腰身较为紧窄,下着垂地长裙。与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相比,自有其优越性,故而被广大百姓迅速接受并流传开来。沈括《梦溪笔谈》中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排绿,有?C?\带,胡服也。窄袖利于弛射,短衣长靴皆便于涉草……”。从发掘资料来看,应该说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了这种深受胡服影响的服装样式。孝文帝迁都中原以来,极力推行汉化,在服式上提倡穿汉服,禁止鲜卑妇女穿窄衣。尽管如此,拓跋族旧俗的改变却非朝夕之事,其女装的窄袖紧身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加以改进,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女子服式。
(二)上衣下裤式,即褶服。基本样式为上着宽袖上衣,下穿大口裤,两膝处各缚一带,这种服装样式古代称之为?F褶。关于褶,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有这样的解释:“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为袍,短身而广袖”,也就是有衬里的夹衣,式样似袍但比袍短。所谓衣之上者,就是穿在外面的短衣。《释名?释衣服》曰:“褶,袭也。复?F上之衣也”,也可理解为比襦略长的上衣。关于?F,《礼记?内则》曰:“衣不帛襦?F”。孙希旦集解曰:“?F,下衣也”。
实际上,绔最初是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的套裤,至汉代出现了有档裤,称为“穷绔”,在全国各地的画像砖、石墓中常可看到这种身着“穷绔”的体力劳动者或杂耍之人。而到了魏晋北朝之际,受异域生活方式影响,士庶百姓多以著绔为时尚。这时的裤子裤口一般较为肥大,俗称“大口裤”,类似于如今的喇叭裤。这种上穿褶衣,下著裤子的服装样式就是“?F褶服”。
平日为了更加便于活动,便取一三尺长的结带将裤子上提至膝盖处扎缚起来,称为缚裤。从穿着效果来看,这种服式为女子穿着,尤显得窈窕多姿。这种多变化且实用性强的服装一直到唐代仍在沿用,在唐代的男女舞蹈者中就有着此类服式的。
三、北魏古墓女性服饰特点
洛阳北魏古墓女性服饰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服装和发式在沿袭了汉代以来的汉族传统服饰习俗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